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科技创新驱动与发展转型研究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振兴发展规划开启了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伟大历史航程。为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我省出台《关于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意见》,通过科技政策、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共同作用,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促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众所周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驱动发展是大势所趋。从国际看,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科技实力日益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各领域安全的重要保障,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力量。可以说,谁走好了科技创新的先手棋,谁就赢得先机、占据主动,谁就有话语权。综观国际经验和我省及赣南苏区的发展情况,加快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刻不容缓。根本的途径就是要把创新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使创新成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实现全省发展升级、绿色崛起目标,推动经济发展转型提质增效,不靠科技创新,是没有可能的。加速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发展转型不靠科技创新,也是行不通的。
一、创新驱动和发展转型密切相关
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提出了“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的十六字方针。当前我省正处于加快发展、加速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做大总量和提升质量的双重任务。在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科技创新无疑是经济发展强有力的助推器。科技创新驱动不仅可以促进新兴和优势产业的更迭和调整,而且可以使资源优势向新兴优势产业聚集并带动新的结构调整和升级。两者是密不可分的。
1、科技创新引领发展转型。发展转型,从本质上说,就是要更多地依靠知识和技术创新,形成新的生产力或生产力发展的新方式,摆脱对廉价劳动力和资源消耗的依赖。从实现途径上说,就是要为产业结构寻求新的类型,使知识和技术成为市场的真实需求。国际上一种经济学观点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大致要经历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等阶段。一般来讲,在要素驱动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来自廉价的劳力、土地、矿产等资源。投资驱动阶段,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大规模投资带动。然而,随着投入量的增加,投资效益呈递减趋势。要破解这一难题,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唯一途径是推动经济发展进入更高层次的创新驱动阶段。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在不同发展阶段,支撑经济增长的动力不同,要素配置的方式不同,具体发展的特点也不尽相同。当发展达到一个新水平,原有的优势会逐步削弱,发展路径受到明显制约,必须调整结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发展转型。惟有如此,才能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朝着更高的发展目标前进。具体到我们现在的发展状况,实现发展转型,说到底就是要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以科技创新升级引领产业升级、区域升级、开放升级,推动做大经济总量与提升发展质量双轮齐动,促进数量增长与效益增长双翼齐飞。
2、发展转型促进科技创新升级。随着国内国际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凸现,主要表现为产业技术水平低、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企业和社会体制与机制的创新。企业加大科技创新研发,一方面可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增强竞争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改善投入产出结构。当前,我们要完成和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这个任务是非常艰巨的。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快发展转型,产业升级。发展转型,产业升级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创新升级。科技创新是我省做大总量、转型发展最核心的动力。要在经济发展转型过程中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提升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双向互动的良好格局。
二、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科技创新发展情况
《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后,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紧紧围绕坚持加快发展,推动转型发展,扎实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和关键技术的研发、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1、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扎实推进。2013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中18.5%的企业建立了科研机构,合计达到715个,较上年提高了4.3个百分点。国家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科技部批准,正积极推进。目前,仅赣州市就拥有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2个,国家部委批准的科技创新平台5个,省级认定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及重点实验室28个,省级优势科技创新团队5个,院士工作站2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
2、企业研发实力稳步增强。2013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了研发活动的企业467家,占比达到12.1%,高于全省11.7%的平均水平。投入研发经费54.0亿元,占全省的比重达到48.8%,投入强度为0.43%,较上年略有增长。
3、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截止到2014年11月,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总产值2945.9亿元,实现增加值719.4亿元,分别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48.4%和47.9%,该比重较上年同期有所增长,涌现了许多实力较强的高新技术企业:崇义章源钨业入选国家创新型企业,赣州虔东稀土集团等15家企业被确定为江西省创新型试点企业。这些实力强的企业有力的支撑了赣南苏区经济的发展。
4、项目支撑产业发展。2013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紧紧围绕钨和稀土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铜铝有色金属、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脐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以项目为支撑,引领了该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了1630项科研项目研究,项目经费达到47.0亿元。国家科技惠民计划项目3项,国家农业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项,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15项,国家星火计划项目11项。
5、产学研日趋活跃。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以项目为载体,通过产学研合作取得了一批科技新成果,开发了一批新技术和新产品。在项目中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专门设立了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重大项目、产学研重点项目、产学研重点平台项目,推动产学研合作科技创新。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法人研发外部经费投入达到5.3亿元,占全省的比重达到49.5%。其中对境内科研机构的支出达到2.5亿元,对高等院校的支出1.0亿元,较上年都有所增长。
6、创新环境不断优化。随着自主创新意识的深入,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创新环境一进步优化。各级政府都将科技创新放入重要议事日程,积极营造科技创新大发展的氛围,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和完善了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为支撑的科技投入体系,提高政府科技经费“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一是大幅度增加财政科技投入。这些年财政安排的科技三项经费一年比一年多,并且设立了科技奖励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和专利专项基金,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经费保障。二是制定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引导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对于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团队和设立了市级以上研发机构的企业,在项目申报、推荐、立项等方面予以重点优先支持。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加大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资金的投入力度,推动区域企业创新能力和升级转型。
三、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科技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
科技创新的发展有力的支撑了赣南苏区经济的发展,但是同样也面临着诸多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从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来看:
1、科技创新政策引导力不够。近年来我省虽然陆续出台了一些科技创新的政策,但是由于宣传、引导、扶持等方面力度不大,能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的支持仍然有限。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执行情况看,2013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享受该项政策的企业不到40家,研发费用减免税合计1.5亿元,仅占全省研发费用减免税的20.8%,一些中小企业和非高新技术企业对这些优惠政策知晓面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2、科技创新投入不足。这些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科技投入虽然每年递增,但仍然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要求。从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投入主体看,缺乏一流的科研机构、一流的企业和高等院校。科技投入无论是财政投入还是自筹经费都非常有限,2013年该区域研发投入占全省的比重仅为10%。
3、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渠道不足。主要问题是:缺少把科技成果从科研单位迅速、有效地转移给企业的中介机构;科技成果变为现实生产力必须经过的中间试验和二次开发环节出现“空档”、“断层”等。
4、科技队伍尚显薄弱。从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目前的科技队伍看,存在总量不大,素质不高的问题。从2013年三大科技投入主体研发人员投入来看,研发人员投入仅为1万人,占全省的比重仅为15.1%,其中研究人员仅为0.4万人。科技队伍的力量和综合素质与当下科技创新的需求非常不适应。
从企业自身科技创新情况看:
1、企业创新投入强度偏低。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从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企业研发投入看,企业创新不仅存在总量不足的问题,而且投入强度仍处较低水平。2013年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为0.43%,不仅低于全省0.44%的平均水平,而且与其他地市的差距较大。,一些骨干企业、重点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也不高,基本都在2%甚至1%的水平之下。
2、企业研发人员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缺乏。人才是企业创新的根本。近几年赣南苏区企业科技人才队伍处于稳步发展中,但与企业发展的需求相比还有一定缺口,尤其是高素质人才比重的下滑,具有较高创新能力且在某个领域具有带头作用的科技人才更是稀缺。2013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人员合计1.8万人,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仅为1.7%。研究人员占研发人员的比重也仅为38.9%。
3、自主创新能力不足。2013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为1864件,其中发明专利的比重为35.3%。从专利授权的布局看,企业专利60%以上集中在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专利的60%以上又集中在产业链的中低端。拥有和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不多。
4、创新意识不高。企业创新意识的强弱已经成为决定企业发展的关键。当前,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企业的创新意识并没有明显提升。首先是企业决策者和管理者对于加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还没有从企业生死存亡的高度来加以关注和重视。其次是研发活动的覆盖面还处较低水平。2013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发活动覆盖面仅为12.1%,虽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但是还有八成以上的企业都没有开展研发活动。
四、以创新为驱动,推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产业转型发展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提升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事业发展水平,是推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产业转型发展,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根本举措。要立足目前产业发展现状,在促进产业转型发展上着重把握好四个“力”:
1、依托高新技术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经济转型发展的带动力。高新技术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高新技术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发展可以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一要努力提升传统产业,着力推进传统产业高新化步伐,总结成功经验,积极争取重大科技专项,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对传统产业以新工艺、新技术改造现有传统产品的资源整合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产品。二要积极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根据赣南苏区产业发展特点,重点在稀土、钨、电子、风能设备、生物医药器械等优势特色产业领域有所突破。注重把科技领军型创新人才和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作为发展新兴产业的重要抓手。三要全力打造支柱产业。围绕支柱产业发展,对引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带有强大研发团队的企业和项目,提前介入、主动服务,实现重点支柱产业的拓展提能。
2、深化产学研合作,增强产业转型发展的支撑力。产学研是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要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加大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力度,力争在高新技术企业和重点规模企业中做到四个“一”,即至少与一所大学或研究所建立合作平台,至少有一项科技成果转化,至少购买或共同开发一项关键专利技术,至少拥有一名行业知名专家或至少拥有一名关键技术的专家。要积极创新产学研活动模式。围绕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产业特点和特色产业园区开展以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为专题的产学研活动。要鼓励产学研成果引进。着力在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精密机械等高新技术领域引进一批高新技术成果,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群,培育一批在国内同行业中技术水平一流、产品规模一流和制造能力一流的行业排头兵企业。
3、培育高层次创新人才,增强转型发展的牵引力。在提升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转型的诸要素中,人力资本起着决定性作用。要加快培养和引进能够带动新兴学科、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端产业的创新领军人才。要加大科技创业家队伍建设力度,通过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交流与培训,通过企业家座谈会、科技企业典型交流会等形式激发企业家的创新意识,提升企业家科技素养,增强企业家把握自主创新规律的能力,提高企业家领导科技研发、管理科技队伍的能力。积极创新人才引进、激励和保障机制,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才尽其用,为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4、落实和完善激励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增强转型发展的推动力。要加大对科技创新政策的宣传,不仅要鼓励企业从事研发活动,更要让研发企业更加充分的享受税收的优惠,让他们对政策了解彻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加大对该政策的引导,尤其是对研发活动的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相关部门包括税务、科技等部门要组织人力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同时要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的扶持,让更多的有研发活动的中小企业了解、享受研发加计扣除政策,让更多有条件的中小企业的得实惠、普受惠、长受惠,从而激励更多的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共同推动经济转型发展。
撰稿:万 玲
审核:刘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