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地中医药辉煌史解码

22.06.2018  12:10

  

  

云雾缭绕的龙虎山成了张道陵炼丹制药的宝地。本报记者  杨继红摄

  

  

“白芍飞上天”体现了樟帮的饮片工艺独特。如今,年轻的传承人也越来越多。  本报记者  程鹃摄

  

  

一名俄罗斯游客在铅山县河口古镇中医馆体验中医把脉。本报记者  林君摄

   引  子

  说起江西中医药古代辉煌史,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程关华不假思索、如数家珍、一气呵成,让不是这个专业的人听起来立刻豪气顿生——

  回顾江西中医药史,亮点尤其多。一是有千年杏林文化。三国时期的董奉在江西庐山修道行医,医好了的病人,有钱给钱,没钱就种下一棵杏树。时间一长,就长成一片杏林。杏子成熟时,董奉让来买杏的人,只要留下一斗谷,就自行摘一斗杏去。之后他再把杏换来的谷用以救济贫民。从此,“杏林”成了医学界的代名词。杏林文化蕴含的这种大医精诚、医者仁心,便成为整个中医界的一份精神文化传承。二是在中国四大中医学流派中,我省有“一个半”。“一个”是旴江医学,发源于抚州南城,沿着旴江(抚河古称)而下直到南昌,孕育了一大群医家;“半个”是新安医学,江西和安徽两省都在争它的归属,但新安医学发源地是在婺源,婺源以前属安徽管辖,但现在划归江西管辖,所以新安医学也可以说是源自江西。第三,江西有交易市场樟树药都,所谓“药不到樟树不齐”。第四,四大中药炮制技术我省有其二:樟树帮与建昌帮。另外,江西生态好,适宜中草药植物生长,老百姓形象地说,在江西,“一屁股坐下去就有18味中药”。现在,不少浙江中药企业来江西进货……

  世界中医药大会第四届夏季峰会在我省召开,江西中医药究竟有着怎样的过去,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记者为此专门采访了我省一些“全国名中医”及专家学者。他们向记者解码中医历史典故、最新研究成果的同时,也让记者感受到他们对中医传承的那份执著和担当。

   民国有“四大金刚一尊佛”美名传

  73岁的张小萍坐在记者面前很平和,说起江西中医历史,语速不紧不慢。她的头衔很多: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还有刚评上不久的“全国首届名中医”,享有这个荣誉称号的,江西目前仅有三位。不过,最令记者感兴趣的倒是她另一个身份——民国江西“四大名医”之一张佩宜的孙女。遥想民国时期的名中医,他们究竟有着怎样的风采呢?

  “我没有见过爷爷。但爷爷当时用积桔散治好了何香凝的胁痛,这个经典案例我们传了三代人。至今,我给本科生上课还在讲这个案例。”张小萍回忆道。

  那是上世纪20年代,北伐军进驻南昌城,当时军中有位要人生了病,找到在南昌市小金台开诊所的张佩宜。由扛枪的士兵引路,一台轿子将张佩宜请到了当时后墙路的部队驻扎地。当时,张佩宜并不知道病人叫何香凝,只是了解到病人突感两胁疼痛、痛如刀割。结果,张佩宜只开了含桔梗、枳壳两味中药成分的积桔散,先后两剂就药到病除。“当天部队还没肯让爷爷走,见病人真治好了,第二天才又用轿子送了回来。”

  在张小萍的记忆中,民国江西“四大名医”除张佩宜外,还有姚国美、张心源、江镜清。关于“四大名医”之首的姚国美,在上世纪20年代江西曾流行一句俗语,叫作生病“找了姚国美,死了也不悔”,极言其医术之高。

  在江西中医药大学旴江医学研究会副会长谢强教授的专著《旴江医家医籍及地域分布略考》中,关于民国时期的名中医,存在“四大金刚一尊佛”的有趣说法。“四大金刚”分别是江镜清、姚国美、张佩宜、刘文江,“一尊佛”是谢佩玉。谢强的文章中对“四大金刚一尊佛”有专门介绍,读者或许可以找来一读,由此透过历史烟云,可见一番民国医家的风采与传奇。

  记者注意到,这其中的“四大金刚”与张小萍所说“四大名医”中的成员略有出入。但无论是“四大名医”还是“四大金刚一尊佛”,他们都是江西民国时一群优秀医家的缩影。

   医家辈出源于江西有个大“气场”

  端午节前一天,记者在65岁的谢强教授家参加他开办的“旴医读书会”。退休后的谢强与夫人在家开办的这个读书会,以“发掘旴江医学宝库”等为主旨,每次6人左右,业余爱好者须经人推荐方可参加……

  作为江西中医学流派的研究专家,谢强首先给记者一个“开示”:道家儒家佛家好多人其实是医家。也就是说,江西古代中医名家辈出,源于儒释道文化的滋养和推动。

  道教先驱浮丘公携其王、郭二弟子在西汉昭帝时来麻姑山修行,开启了炼丹制药先河。后来,张道陵来江西修道,留下了道教祖庭龙虎山;许逊修道,留下了西山万寿宫这个净明道祖庭;葛玄、葛洪来清江炼丹修道,阁皂山因此成为“灵宝道”和樟树药帮的“祖山”。道医相通,浮丘公会制药治病。张道陵首先是医生,干的就是“书符治病、驱邪禳灾”。炼丹家葛洪留下医学名著《肘后备急方》,直接成就了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屠呦呦。因为他在书里早就记载了“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良方。据江西省中医药研究院中药研究所所长虞金宝的一篇文章透露,唐代来阁皂山学道、学医者,高峰时期有500多人。

  “同时期外省有个张仲景,他的《伤寒杂病论》的确了不起,但他的出现就是一个人;而推动中医发展的道教,在江西那可是有一群人!”谢强强调说。

  其次儒医相通,很多儒学大家兼通医学,如王安石、陆九渊,既分别是“荆公新学”“陆王心学”的创始人,又均是医学大家。王安石重视医学革新,在官学中专设医学(学校)以及在户籍中设有“儒户”“医户”,这在以前各朝从未有过。由此,士人以通医为荣,崇尚“不为良相,当为良医”。“你知道吗?如今中医界通用术语‘道地药材’,最早就是儒士汤显祖在《牡丹亭》里先提出来的。”谢强在阐释观点时,总有精彩例子。

  至于释家,禅宗重要创始人马祖长期在洪州(今南昌)等地修行,他有一个流传很广的行医故事:说唐代贞元年间靖安县疫病流行,马祖在县城凿井,将药投井中,病人喝了井水病就好了。受马祖的教化,后世涌现沈应善、黎民寿、慈济、释心斋、喻嘉言、释觉音、谢佩玉、姚国美等20余位高僧佛医和居士名医。

  谢强教授从宏观“气场”的高度,来解码江西中医之渊源,让人有一种茅塞顿开之感。

   万病回春》在日本被奉为经典

  旴江医学自上世纪80年代由医学史教授杨卓寅提出以来,不断有研究成果问世。据谢强的最新考证结果显示,旴江医学流派的规模——无论从年代、人员数量、医籍数目等,又有了一个新高度:

  旴江干支流涉及的16个县市有古代医家1200余人、医籍700余种;江西古代十大名医中,陈自明、危亦林、龚廷贤、龚居中、李梴、喻嘉言、黄宫绣、谢星焕等8人均出自旴江流域;在被公认的全国历代62家针灸学派中,旴江医家占其8家;樟树帮、建昌帮药业名誉天下;历代名医辈出,医药繁盛,学说纷呈,远播寰宇,传承至今,对我国中医药学发展影响深远,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地方医学流派之一。

  这可是翻烂了无数地方志、古医书等统计出来的数据。专家学者的研究,使得旴江医学流派的内涵和外延也不断丰厚、扩大,提高了江西中医学术研究的全国影响力。

  其中一项研究显示,旴江医学的发展、繁荣与海外传播,与旴江流域的出版业发达有关。金溪县浒湾镇曾是明清时期全国雕版印刷业的中心之一,仅金溪一县,自明清以来就有著名医家50余人,刊刻金溪本地医籍达50余种,极大扩展了旴江医学的对外交流和影响。如,陈自明的《妇人良方大全》《外科精要》等在日本刊行,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流传朝鲜、日本等,龚廷贤的《万病回春》更是被日本汉方医学后世派奉为经典。

   尾  声

  限于篇幅,本文对江西中医药历史辉煌部分的展现自然是挂一漏万。6月20日,正在外地指导地方中医药发展工作的虞金宝和谢强分别打来电话,又提供了许多珍贵资料。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省中医药界人才依然层出不穷,可圈可点的有:傅再希教授的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研究在上世纪50年代获国家级金奖;万友生教授的热病论、张海峰教授的脾胃学说在国内独树一帜;魏稼教授的无创痛针灸学说在国内属于开拓性地位;陈日新教授的热敏灸已在国内外推广;谢强教授成为我国第一位教师嗓音病学专家,填补国内中医治疗相应领域的空白……

  江西中药炮制技术也得以传承和发扬。虞金宝的老师、国家二级教授龚千峰就曾给学生表演过“白芍飞上天”这样高超的樟帮炮制法:将1寸长的白芍药材以温水浸润软化后,切制成360片薄如蝉翼、片片均匀的饮片。

  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产业发展,密集出台了促进中医药事业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文件,政策机遇不断叠加,政策红利不断释放。特别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经批准我省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省政府出台的《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江西)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江西樟树“中国药都”振兴工程》《江西省森林药材产业工程》《江西省中药材产业发展工程》《中国(南昌)中医药科创城建设方案》等一系列政策,为江西发展中医药事业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记者深深地感到,我省中医药有着辉煌的过去,它必将孕育一个美好的未来!(  本报记者  陈米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