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着力推进绿色工程建设

10.03.2017  18:32

      星罗棋布的江水似条条碧绿的飘带蜿蜒绵长,绿韵翻滚的茂林翠谷点缀着3.94万平方公里土地,绿树花海的公园像颗颗宝石镶嵌在城乡……走在赣江源头、东江源头,江西南大门的赣州就好像一个绿色的王国、一幅美丽的画卷。

  2016年以来,围绕“让老百姓喝上更干净的水,呼吸更清新的空气,生活在更优美的环境中,享有更多‘绿色福利’”的要求,我市精心组织生态建设、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生态产业等领域8大类172个项目建设,以项目为抓手,着力推进绿色工程建设,打造生态活力的绿色家园。

  去年,我市所有县(市、区)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以上,市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88%;重要水功能区达标率96.5%,其中饮用水源区水质达标率100%,界河断面水质达标率92.8%;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6.23%以上,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在全国设区市中列第九位。

  提升质量,让生态功能更趋完善

  近日,安远县重石乡村民正在林间补植补造一些适宜树种,进行低质低效林改造。

  低质低效林改造是优化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工程,是促进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的民生工程。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视察赣州时关于低质低效林改造重要指示精神和市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10年改造1000万亩低质低效林的决策部署,科学编制了《赣州市低质低效林改造工程建设规划(2016-2025年)》,召开了全市低质低效林改造动员部署会,下发了《关于印发<赣州市2016-2017年度低质低效林改造实施方案>的通知》,争取国家每年支持1亿元,市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各县(市、区)和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按不少于1000万元的标准安排资金,用于低质低效林改造。

  在操作中,相关部门一方面加大摸底调查力度,安排专业人员对全市低质低效林进行摸底,明确改造的树种结构。另一方面,聘请人员对低质低效林采取抚育间伐,对补植补造等措施进行改造。改造后基本形成目的树种明确、林木分布均匀、郁闭度合理和森林功能完善的天然针阔叶混交林,提升森林景观和生态功能。

  2016年11月,全国森林质量提升工作会议在崇义县召开,我市森林质量提升工作的经验做法,得到了国家林业局和省林业厅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国、全省推广。

  同时,大力植绿增绿,造林58.6万亩,封山育林31万亩,均超省、市计划任务,全市1507万亩生态公益林得到规范管理,进一步夯实生态屏障建设基础。推进林业平台创建工程,编制了《赣州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实施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十大工程”,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5个,建设乡村风景林304个,建成森林乡镇264个,建成国家级湿地公园12个、省级湿地公园7个,总面积41万公顷,数量和面积均居全省第一。

  以重大生态工程为抓手,筑牢生态屏障,我市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

  “三净”行动,让天蓝地绿水秀常在

  建设生态文明,增绿更要护绿,我市全力做好“三净”工程,让老百姓享有更多的“绿色福利”。

  净空行动,让天空碧空如洗。

  我市突出抓好华能瑞金电厂、江西九二盐业有限责任公司等18家重点企业,对这些企业的脱硫、脱硝和除尘设施改造进行重点监管。同时,抓好机动车尾气污染及扬尘防治等工程,强化机动车尾气检测升级改造,2016年淘汰黄标车14958辆。加快低碳交通体系建设,成功争取我市入选首批省级“公交城市”试点城市,2016年市本级预算安排专项资金9100万元,支持新能源和清洁燃料公交购置运营。

  为实时、准确掌握大气情况,我市基本建成PM2.5数据实时监测网络,大部分县(市、区)监测系统与市环保局联网运行,全市空气质量总体保持稳定良好,PM2.5月均值保持在45微克/立方米,PM10浓度为68微克/立方米。

  净水行动,让河流清澈如镜。

  近日,走进赣江源头石城县,碧水潺潺、沙石见底,两岸林木葱郁、鸟儿欢歌。这是我市加大对“两江”源头生态保护的生动实效。

  我市加强赣江、东江流域生态保护,严格控制“五河一湖”沿岸和源头保护区内高耗水、高污染行业发展,对钢铁、有色、造纸、印染等污染较重企业实行有序搬迁,去年完成赣州有色金属冶炼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整体搬迁工作。

  开展水库水环境专项整治,全面完成饮用水源水库40座、非饮用水源水库556座的整治任务。实现区域水质监测常态化,对86个江河湖泊水功能区、28个界河断面和21个城市供水水源地进行常态化监测评价。

  净土行动,让大地绿意盎然。

  我市编制《赣州市重金属污染防治总体实施方案》,加强对重金属污染重点防控区的污染防治,重点区域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比2007年降低15%。

  同时,开展绿色农业“十大行动”,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去年来,18个县(市、区)已完成调整畜禽养殖“三区”规划和地理标注工作,畜禽废弃物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率达85%;累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1085万亩。

  “三净”行动,让美丽赣州更加生动,具有活力。

  环境整治,让绿色城乡更加宜居

  在市委四届七次全体会议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炳军提出,要以治脏、治乱、治堵为突破口,开展城市综合整治。要着力建设美丽乡村,以农村污水处理、垃圾治理为突破口,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围绕这一目标和要求,我市积极改善城镇生活环境,大力推进农村环境整治。

  2016年1月31日,位于章贡区瑞金路8号的金洲城综合市场开业,南桥临时农贸市场结束了使命,周边居民的出行更加通畅了。去年,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加大市容整治力度,引导市中心城区占道摊主入市经营。此外,积极推进城市公共绿地建设,持续加大户外广告清理整顿, 加快推进市中心城区黑臭水体整治项目,城区98%的街巷达到雨下水流、雨停水退的路面无积水目标。

  在各县(市、区),环境整治也同步推进,如火如荼。上犹实现城镇污水“零排放”,于都、龙南等地建成9个工业污水处理厂,全南、宁都等地5个工业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赣县区实现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在线监测全覆盖,兴国建成投产全省首个垃圾综合利用项目,95%的生活垃圾变废为宝。

  农村环境整治,一直是整治的难点和重点。我市采取突出重点、示范带动的方式,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亮点纷呈、宜居宜游的新农村建设点。

  统筹上级和市本级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资金1亿多元,我市突出“七改三网”基础设施建设和“8+4”公共服务配套,全力抓好104个中心村建设、1140个一般自然村点整治。其中,会昌县2016年度被评为“全省农村清洁工程工作先进县”。

  为培养群众的良好习惯,营造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我市扎实推进农村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建垃圾转运站、设置垃圾桶、购买清运车,使农村环境整治有了载体和抓手。截至目前,全市建有乡镇垃圾转运站243个,设置乡镇垃圾桶46.3万个,购买垃圾清运车1.7万辆,累计清理存量垃圾95万吨。22个百强中心镇污水处理设施已建成投运,22个重点村庄污水治理试点工作稳步推进。

  通过整治改善人居环境,让生态家园更加干净漂亮,群众生活更加和谐舒心。

  节约集约,让资源更加高效利用

  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之策。我市采取措施,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

  持续推进节能降耗。2017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运行。为做好对接,2016年,我市完成了重点企业的核查和温室气体清单编制,起草《实施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建立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通过建立目标任务分解落实机制,完善“双控”约束机制。强化监测预警,推进节能降耗,预计2016年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3.5%,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大力推进绿色建筑发展,举办了赣南片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宣贯会,开展了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专项检查,全市7个项目正在申请绿色建筑设计标识。顺利通过全市“十二五”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目标考核,并获优秀等级,受到全省通报表扬。

  着力优化能源结构。行走在赣南,总能看到一些山顶有大的“风扇”在转动,屋顶一排排光伏“镜子”,这是我市近年来大力引进的风力和光伏发电。我市积极开发利用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去年,我市50多个风电场开展测风,核准风电场29个,总装机195.09万千瓦,建成装机20.55万千瓦;建成地面光伏电站7个,总装机15万千瓦;建成光伏扶贫户用电站6856户、村级电站408个,总装机约5.25万千瓦;建成生物质发电装机3.3万千瓦、地源热泵项目1个。

  着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出台《赣州市“十三五”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实施方案》《赣州市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计划》,组织开展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和节水型企业建设,多形式、多角度、多层次开展“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系列节水宣传活动。对市管取水户实行取水计划管理,对取水户下达企业年度用水计划。

  资源节约集约,大幅度提升了资源的利用率。

  生态修复,让废弃矿山重焕生机

  《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实施后,赣州以建设“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为战略定位,在积极做好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工作的同时,实施生态环境修复工程,使废弃矿山重焕生机。2016年,我市成为全国首批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地区。

  对于废弃矿山,进行全力治理。遵循“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水则水、宜工则工”原则,我市加大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共争取上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28个,项目总资金8.5亿元。截至目前,治理废弃矿山面积53.48平方公里,治理区地表植被覆盖率提高至76%。其中,龙南足洞重稀土独立工矿区改造搬迁纳入国家中央预算内投资和财政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转型资金支持范围,属全省唯一获支持的矿区。

  同时,我市大力开展绿色矿山建设,建设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全面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示范基地、共伴生矿及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实施进度。去年,兴国县画眉坳钨业有限公司等7个国家绿色矿山建设试点单位通过评估验收,其中大余县下垄钨矿樟斗矿区获全省第一名。

  在水土保持方面,我市以全国水土保持改革试验区建设为抓手,加快探索具有赣州水保特色的综合治理模式,提出了“山、水、田、林、路、居、文”小流域综合治理新思路和水保“六个一”工程,大力推进20个水保精品示范工程和水土保持生态园区建设。全市预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1万亩,治理区植被覆盖率在90%以上。

(江西省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