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鄂赣皖文化行”探访江西湖口石钟山

06.11.2013  18:44

  临水而立的曾国藩铜像,默默地守望着他曾投水未遂的鄱阳湖。 记者 张寅宇 摄

  11月5日,“湘鄂赣皖文化行”走进江西湖口石钟山。采访团原想跟随苏轼的《石钟山记》,探访这位大文豪的足迹,却意外发现湘军在此留下深深烙印。一座因苏轼闻名的石钟山,因湖南前贤对这里的修复、整饬而得以文传千古,成为气势不凡的文化之地。

  湘军在石钟山血战

  踏着秋天的天光云影,采访团来到因苏轼之文而闻名的石钟山。石钟山地处江西省湖口县,湖口因位于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出长江口而得名。这里是鄂、皖、赣三省交界处。

  无论是摩挲四处可见的石刻,还是漫步在绿树浓荫里、亭台楼阁间,一位湖南人的身影时时浮现:湘军名将彭玉麟。

  湖口一地辖三省,居高临下,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周瑜在此水军,发兵进击赤壁;元末朱元璋、陈友谅大战鄱阳湖,力争此地。太平时期,彭玉麟与湘军名将杨载福率水师在此血战达五年之久。湘军与太平军几度交战败北,曾国藩在此地投水自尽未遂。1857年,湘军终于夺下石钟山,此地成为湘军重要军事。

  登上近百米高的悬崖,可望见黄绿间隔的梅家洲。据导游介绍,这片湖中陆地便是当年湘军的水师营垒。正对鄱阳湖水,一尊曾国藩铜像屹立水边。他身后,是咸丰七年建的上谕亭,亭名及碑文均为曾国藩手书。更高处是祭奠湘军阵亡将士的忠烈祠, 江西新闻网 门联“祀重春秋名垂竹帛,光昭日月气壮山河”为彭玉麟所写,百余年前的湘军气势让采访团感慨万千。

  彭玉麟重建石钟山

  苏轼用文字“发现”了石钟山,彭玉麟则重建了石钟山。在进山第一座刻有苏轼《石钟山记》的石碑上,采访团便发现了彭玉麟“建设”石钟山的痕迹。据碑上彭玉麟亲撰的跋文记载,当年彭玉麟发现原碑刻已毁于战火,十分痛惜,“见先贤遗迹不忍湮灭”,让人重新修复了碑刻。

  儒将彭玉麟不轻信前人结论,多次深入石钟山岩洞,发现了不易被人见到的遗迹 赣州清洁示范项目获国家支持 ,并写了《石钟洞叙》,得出 “全山皆空,如钟覆地……宜以形论,不宜声论”的性结论。可惜,如今崖边观景栈道因多年风吹雨蚀,已关闭维修。采访团不能亲睹彭玉麟描绘的“透漏玲珑,莫可言状”之景。

  但彭玉麟及湘军在此驻军多年的痕迹,却让记者欣喜不已。报慈禅林是彭玉麟悼念亡母修建的佛堂 景德镇将推出“瓷都智慧旅游 ,殿中的像仍香火不绝。浣香别墅据说是彭玉麟亲手设计的,庭院错落有致,遍植他最爱的梅花,到处都留有他和湘军将领的石刻。彭玉麟是少有的嫉恶如仇而又侠骨柔肠的儒将。

  皆因苏轼之文而知江西湖口石钟山,湖湘前贤彭玉麟等人修复石钟山记碑刻、使之保存至今的文化之功,也应被牢记。

  作为历史文化名山,今日的石钟山几乎成为了一座湖南人的名山。(实习记者 王安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