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不走寻常路 先擒贼再擒王打下江山
公元1619年努尔哈赤率领七万八旗精锐进攻东北,八旗军英勇善战,连战连捷,震动关内。明朝命令杨镐调集四路大军共12万人围歼努尔哈赤,双方在萨 尔浒对峙,这时有参谋向努尔哈赤献上了擒贼先擒王的计策,直接进攻杨镐的中军,擒获杨镐。努尔哈赤想了一会认为不妥:“突袭杨镐中军危险性太大,如果不能 得手,将会被到来的援军四面包围,全军覆没。”后来努尔哈赤确定了一套“擒贼后擒王”,“任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战略,先假装退军,诱使明军刘铤率三 万军队孤军深入,围而歼之,全灭刘铤所部。后来一边用800军士迷惑杨镐主力,一边北上痛击明军右翼,歼灭两万余人;而后迂回前进,在杨镐主力抵达前直插 明军尾翼,截断了明军粮道,又在半路设伏,把前来救援的李如柏军打败,这时明军的12万军队只剩下5万余人,这时皇太极率领的援军抵达战场,形势已经改变 了,这时努尔哈赤便率军与杨镐展开决战,明军士气低落,很快溃不成军,被八旗军击败。
努尔哈赤采用的“擒贼后擒王”看似与正统的兵法不符,实际上确实真正的大智慧,“擒贼先擒王”的战略确实偶尔能够有些奇效,属于孤注一掷的做法,危险性太高,不成功便成仁,例如荆轲刺秦失败被诛便是例子。
此外“王”作为核心,一定会受到重点保护,一旦受到攻击周围的“贼”们便会不顾一切的前去救援,无形中增强了敌军的战斗力。而且先擒住“王”之后难保不会有新王出现,而“王”被羞辱后使得“贼”们更加同仇敌忾,难以应对。
而“擒贼后擒王”则避免了这些问题,避其锋芒,逐渐的削减“王”的羽翼,最终王也就是一个光杆司令了,这时候擒王便非常简单了,著名的七擒孟获便是如 此。“擒贼后擒王”讲究的是先将多而杂的小问题解决掉,从而更加从容的解决大麻烦,如果一开始就直接处理大麻烦,那么必然会被那些繁琐的小问题所纠缠,效 果定然不好,不如先将小问题清理干净,大麻烦成了一个独立事件,也就迎刃而解了。“擒贼后擒王”是一种从容与冷静,是解决问题、为人处事的大智慧,将问题 各个击破,逐步消灭,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强者。(吴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