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超常儿童培训班:因材施教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21.05.2015  20:14

      超常儿童是怎么培养的?——探访北京八中少儿班

  10岁左右入学,用4年时间完成从小学五年级到高中三年级8年的课程,然后参加高考成为“少年大学生”。一般人可能会想:这是怎样的“魔鬼教育”?

  在北京市第八中学(简称“北京八中”),这个俗称“少儿班”的超常教育实验班已经坚持探索了30年。4年学完8年的课程,少儿班是不是“疯狂压缩课程”?老师们是不是夜以继日搞“题海战术”?这些“天才少年”又是如何选拔出来的?带着这些疑问,“中国网事”记者日前探访了北京八中少儿班。

   不是“拼命灌输”,而是他们“吃不饱

  少儿班一年级,相当于常规学制小学五、六年级。

  在一堂看似普通的语文课上,语文老师从《资治通鉴》里选了一则古文《孙权劝学》,标点符号都去掉了,“谁来给大家通读一遍?

  已经预习过的学生纷纷举手,一位男生略带磕绊地读完了这篇古文,努力注意着读音和断句。读完了,老师开始让全班同学给他“挑错”,允许反驳。大家争先恐后。

  纠完错,老师不直接讲解古文,而是要求同学们就不懂的地方提问,并请其他同学回答。除非到了都答不上来或者出现争议的时候,老师才略微点拨一下,一堂课几十个问题基本都是同学们互问互答。此起彼伏的讨论声中,下课铃声响起,大家的问题全部都解决了。

  布置课后作业,不是让大家背诵古文、记住通假字、词语含义,而是写一篇文章,谈谈对这篇古文的主角——三国名将吕蒙的看法。

  “老师,您的节奏是不是太快了?孩子们能掌握相应的知识点吗?”记者课后疑惑地问。

  语文老师笑答:“不会,这些孩子思维非常敏捷,学习能力很强,都习惯了这样的节奏。而且下节课课前我会花几分钟测试他们对这节课掌握的情况,一般没有问题。

  “的确有不了解的人就我们少儿班的教学产生疑问,说授课是不是像压缩饼干一样灌输知识点?其实,学生个体的智商、学习能力等方面是存在差异的,这些孩子,属于智力超常儿童,具有比常人更快速、更高效的学习能力,上少儿班之前,他们经常是‘上课吃不饱’。”北京八中相关负责人说,“我们创办少儿班,恰恰是尊重了这种差异性,因材施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其更好地成长。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刘嘉介绍说,来自行为学和脑认知成像的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超常儿童在认知能力、神经结构与功能等方面,都显著区别于普通儿童,属于特殊的群体,需要特殊的教育。而且,已经有脑成像研究表明,北京八中的超常教育有严格的科学依据:在10岁至15岁时对超常儿童进行鉴别和培养,是超常儿童脑力资源的最优开发时期。在国内的现实研究中,以前很多这样的孩子因为没有及时予以区分,常常被认为是“问题儿童”“课堂捣乱分子”,其实是因为他们的学习和领悟能力超出了同龄人,在普通的课堂上早已经“吃不饱”了。

   不是“高强度压缩”,而是真正体智结合

  少儿班是不是有什么特殊教材?其实不然,他们的教材和北京市大部分中学生一样,只是老师们根据这些学生的特点,对教材内容和知识点进行了打通、融合。

  “提速的方法,一靠学生自主学习,二靠老师打通知识体系提纲挈领地教学。”一名数学老师说,我打通了初中、高中的数学内容,带着孩子们做研究式学习。

  在课程设置上,少儿班和普通班级的一个最大区别是开设了一门“自然体育课”——每周用半天上课时间进行户外活动。

  “从上课时间上来说,虽然文化课的时间被压缩到一般学生的50%左右,但体育课的课时却和普通学制8年的总课时相当。”少儿班课程的开拓者、北京八中少儿班的原负责人赵老师说,少儿班一直注重把体育和道德、品格教育放在同等位置。

  在“自然体育课”的一本教学记录上,记者看到了11公里远足、1000米游泳、冒雨爬山、集体划船、8米跳板等活动项目。赵老师介绍说,孩子在体育锻炼中获得的毅力和耐力,可以在学习中得到体现。北京八中2013年对历届学生资料的整理发现,少儿班毕业生的身高、体重等身体机能的平均值,略高于同龄的北京市区少年。

  一名学生家长说:“原本我们觉得有点不可思议,课程由8年压缩到4年,每周还有一个下午的体育活动,孩子将来能考上大学吗?后来证明,孩子不仅学习热情高、学习能力增强,体格成长也很快。”两年后,这名家长因为工作原因把孩子带到了英国,经过测评后,孩子在英国进入了相当于高二阶段的学习,14岁时考取牛津大学。

   不是高分掐尖,而是因材选材

  即使是“天才”,伯乐又是谁呢?少儿班的学生,是如何选出来的?如何保障公开、公平?

  1984年,北京八中成为北京市全面实行教育改革的试点校,为研究和解决一部分超常儿童上课“吃不饱”的问题,在北京市教委批准和支持下,创办了超常教育实验班,探索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教育。从1985年起,北京八中坚持“精耕细作”的培养方法,每年只招收30人左右。

  北京八中校长王俊成介绍说,近年来,北京八中少儿班的报考人数基本稳定在2000人左右。为了从中选择30余名学生,北京八中形成了一套包括学科知识点、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相结合的考察方法,共经过三轮考察:初试、复试、试读。前两个步骤包括十八项智力题、学业水平、个性测试,具体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的内容和思维能力的考察。试读阶段是住校一周左右,全封闭,考察学生在听课、自学、个性品质等方面的综合能力,选出适合实验班教育的学生。

  “我们绝不是唯分数论,而是希望尽量科学地选拔出一些适合超常教育的少年,为他们提供适合的教育方式。”王俊成说,这些孩子如果在普通班接受教育,可能会因为“进度慢”而注意力涣散,甚至因为重复式的强化习题丧失了学习兴趣。

  数据显示,自1985年至2014年,少儿班共招收了21个实验班(前10届是隔年招生,从第11届起连年招生),录取了670余名学生,如今已有17个班毕业。从高考成绩上看,有9届还超过了当年北京市高考平均分最高的学校,近四年连年如此。

  这些孩子绝大部分都被培养成“少年大学生”,20岁左右已经获得硕士、博士学位,也较早开始了职业生涯。以第一届毕业的33名学生为例,有19人在金融、计算机、通讯等领域从事科技研发工作,9人在国内外大学或研究机构担任教授或研究员,5人成为建筑设计师、医生。

  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的一名少儿班毕业生说,自己小学三、四年级时,因为学会知识很快,总觉得学校的课越来越没意思,上了北京八中少儿班后,才感受到了“有活力的学习”,学业负担没有以前小学同学们累,体育课还比他们多,而且少儿班同学相互促进的场能效应也很大,“那一段岁月每次回想起都是阳光灿烂”。

  “是花朵,可以开得艳丽,是草木,可以长得茂盛。最适合的教育才是有质量的教育。”王俊成说,孩子们来到少儿班不是“拔苗助长”,而是“给一些特殊的种子提供适合的土壤”。(记者赵琬微 罗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