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车里有200多种化学物质 7招避风险
原标题:一辆车里有200多种化学物质,7招避风险保健康
受访专家:国家室内车内环境及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车内环境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宋广生
车内环境污染,早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十大因素之一。我国对其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近日,环保部发布国家环保标准《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拟将车内空气的推荐性指南修订为强制性标准,对车内有害物质的限值也会更加严格。国家室内车内环境及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车内环境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宋广生告诉记者,当下我国正处于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时期,征求意见稿的发布,是一次进一步提高全社会车内空气质量保护意识的机会。
一辆车里有200多种化学物质
在美国,车内环境污染已被列为“人类健康的五大危害”之一,车内有害物含量是家居和办公室中的5~10倍。我国的检测数据同样触目惊心。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室内空气监测中心的一项检测数据表明:90%以上的轿车内,苯、二甲苯、甲醛等有毒有害气体严重超过国家室内空气质量标准,最高者竟超标10倍以上。而且不论高档车还是中低档车,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车内污染问题。
美国非盈利组织“生态中心”研究人员曾在200多款车内发现了超过275种不同化学物质,其中一些化学物质与出生缺陷、学习能力损伤、肝脏疾病和癌症关联密切。车内空间相对狭小、密闭,污染物不易挥发,坐在这样的汽车里,无异于闷在“毒气罐”中,短时间内会让人感到头痛、恶心,长此以往可能对人体神经、免疫、内分泌及生殖系统产生不利影响。据调查,约有65%的驾驶员在驾车时,会由于车内环境污染问题,出现头晕、困倦和咳嗽等状况。
宋广生表示,影响车内环境的因素很多,汽车座椅、仪表盘塑料件、地胶、地毯、顶棚、汽车座套、方向盘套、油漆、黏合剂、车内空调、汽车香水是车内环境污染最主要的来源。此外,发动机燃烧产生的废气,通过空调进入车内的大气污染物,以及空调长时间不清洁,内部聚积的大量烟碱、细菌等,也会让车内空气变得更差。
几大看点值得关注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很多国家开始关注车内空气质量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车内空气质量的检测规范化。2011年,我国国家环境保护部和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发布了《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GB/T27630-2011),并于2012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该指南对车内空气中的苯、甲醛等八种常见的车内污染物设置了浓度限值,在某种意义上填补了我国在这一区域的空白,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为进一步加强乘用车内空气质量控制,环保部发布了此次征求意见稿。据了解,本次征求意见稿通过后,将于2017年1月1日开始实施。宋广生介绍说,征求意见稿中有几大看点值得关注。
由推荐性标准变为强制标准。2012年开始正式实施的《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仅仅是一个推荐性标准,不具备车内空气质量控制的强制力,对车企约束力有限,对消费者权益的保障也存在不足。新修订的征求意见稿将替代原来的推荐性标准,变身为国家强制性标准,约束力大大提高。
对有害物质的限值更加严格。2012年实施的《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由于考虑到当时的工业水平,有一些车内污染物限值设定的比较宽泛,与国际上同类物质的限值相比还是偏高,而目前中国的工业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原标准应进一步加严。特别是对车内空气中苯、甲苯、二甲苯和乙苯的限量值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更加有利于保护驾乘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安全。
增加了信息公开和环保一致性检查的要求。标准实施以后,汽车制造企业应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上报备案,并公开拟批量生产车型的车内空气质量信息,而且明确要求车辆在新下线后28天±5天以内进行环保一致性检查。主管部门可以随机在生产线上抽取批量生产的汽车进行环保一致性检查,如果检测发现8项指标中任何一种污染物超标,则判定不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