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记之回乡见闻 捐钱修路 不图什么
过年回老家鄱阳县三庙前乡十甲村是必需的。
大年三十,车下鄱余公路的乔木湾大桥,就能见到蓝色路牌“龙丰十甲村由此进”,一条5米宽的水泥路蜿蜒在田野之中,直达不远的村庄,车辆在其间穿梭。这条新修的只有2.3公里的水泥路,让我从南昌回村缩短了20分钟。
早些年,回家过年,下了高速公路需要走完鄱余公路全程,再绕道七八个村庄,走一个大写的“U”,才能回到村里。而这条去年国庆节才通车的鄱余公路挂线路,曾修了四五年,一度成了烂尾路。去年正月,邻居余正波再也看不下去,在广东成功创业的他“多管闲事”,捐款30多万元,加上村支书从县扶贫办等部门“化缘”来的50多万元,以及其他在外创业的乡亲捐款的6万多元,路终于修通了。
老家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正月初一给村里年过八旬的老人拜年。余亮谋是村里的老先生,见到我时,把我拉到身边:“红举,你也捐了钱,难得有你们几个年轻人,促成修好了这条路,村里人要感激你们。” 我说:“太公,我只是捐了一点点,功劳在正波和余霞娟书记。”余亮谋点点头:“是呀、是呀,我和几个老人商量好了,准备给你们这些在外‘干得好’的人立个碑,不是你们,这个路还不晓得哪年修得好。”我赶紧说:“不要!不要!立碑会让更多人说闲话,只要事情做了,大家便利了,我们不图什么。”
与老年人不同的是,不少打工回乡的80后、90后走在这条新路上,没有感激,却是“闲话”不断。“路从他家门口经过,他当然要多捐钱。”……虽然修路时他们没有捐助一分钱,但是每天在赌博桌上输赢数千元,嘴里还唠叨着,“某某,捐钱修路不就是图个名声”。因为没有路,没有粮食经纪人来收购,每年销售的稻谷总要比别的村便宜,他们可以不管。总觉得自己捐钱修路是“好了别人,损了自己”。因为走“别人的路”,经常与邻村发生摩擦,在他们眼里看来无所谓。
正月初二,省人大代表、村党支部书记余霞娟回娘家拜年。我特地找到她说:“千万不要给捐钱修路的人立碑,不然闲话越来越多。路修好了,村里人走出去都有面子就行。”“有了路村民也就有‘出路’。”余霞娟一句话说到我心坎里:“只要有你们几个‘管闲事’的,事就能办成。”
我也确实感受到了外出人“热爱家乡”的那股子劲,原来村里垃圾堆积如山,大家捐钱修垃圾池;整理水塘,还是大家捐钱……其实,这些捐款的人,多数户口已迁出了村,只是偶尔回乡,更多的便利、好处留给久居的村民。(江西日报记者 余红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