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桥从这里架起 樟树市棚户区改造纪实

21.04.2014  12:31

在樟树市共和西路南侧,是繁华的锦绣共和商业街区,高楼大厦、商铺林立,入驻商户600多家,是赣中最大的消费商业街区之一;而北侧的鹿江街道边街、市背社区却是另一番景象:杂乱的平房、狭窄的巷道、昏暗的路灯……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这些棚户区就像城市华丽外衣上的 “补丁”,这些“补丁”既是群众心中的伤疤,更是政府的一块心病。

政府主导,让利于民”。樟树市主要领导多次表示,棚户区改造是民生工程,是政府出钱给群众办好事,要把好事办好办实。

3月13日,樟树市拉开了鹿江街道边街、市背社区棚户区改造的序幕。连续20多天,广大党员干部奋战在一线,让886户拆迁户主动签下了拆迁协议。

让利于民,群众利益放首位

4月的樟树,和煦的阳光下,微风轻拂,让人神清气爽。

在边街、市背棚户区改造现场,一辆辆装满家具、厨具等物品的小货车、三轮车,来来往往、川流不息,忙着搬家的人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市背社区居民张荣生正准备招呼在房间里收拾的妻子出来把沙发抬上车,不等他妻子出房间,两名干部就主动上来帮忙,顺利将沙发稳妥地搬到三轮车里。

张荣生家住的是祖辈留下的老屋,屋内阴暗潮湿,经常是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洗澡、上厕所都很不方便,在边街、市背有900余户像张荣生这样翘首期盼棚户区改造的家庭。

棚户区改造的头等大事就是房屋征收,首当其冲就要制定征收补偿方案。如何补偿?补偿多少?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也直接影响到房屋征收工作的顺利开展。该市坚持让利于民,以群众利益为导向,通过召开座谈会、听证会、上门走访等多种形式,反复征求群众的意见,最终出台了一套群众认可、符合群众利益的房屋征收补偿方案。

在共和西路边的大型广告牌,矗立着边街、市背棚户区改造安置点的效果图,吸引着过路群众驻足观看和热议。

安置点就建在这前面,是一个20万平方米的高档小区。”樟树市城建局局长、棚户区改造指挥部办公室主任杨文昌指着前面的市背街介绍,最初的安置点原本规划在新城区,但因为群众对这里的老街有感情,要求就近安置,最后还是尊重群众的意愿,将安置点定在市背街。同时,边街、市背社区是樟树的老城区,是樟树文化的发源地,是群众对樟树的记忆,政府已经启动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将把这里打造成全面展示樟树药文化、酒文化、古文化和农耕文化的知名景点,为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

以心交心,架起干群连心桥

干部为我们群众着想,我们当然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该市棚户区改造指挥部,边街社区76岁的万玲秀老人一边交钥匙办理奖励领取手续,一边竖起大拇指直夸干部的好作风。她坦言,自己起初对工作组的干部是抵触的,曾几次让他们吃闭门羹。

我们市里四套班子领导亲自带队、从市直部门、乡镇(街道)抽调了近千名党员干部组成15个工作组,就是要更好地深入群众家中宣讲征收政策,解答群众疑惑,解决群众困难。”杨文昌说,从征迁工作启动开始,直至群众分到住房,工作组对群众反映的问题都会全程跟踪做好服务。

86岁的陈木香老人行动不便,由于其儿女的房子都在四、五楼,她想在过渡安置期租套一楼的房子居住,一直没租到。第六工作组的干部了解情况后,主动到房屋租赁中介找,打电话联系亲朋好友找,俨然当做自家的事来办。

闵林根老人的子女不在身边,搬家的事让他愁眉苦脸,第十二工作组组织10多名干部,自备货车,从中午1点,一直忙到晚上7点多,顺利帮闵林根搬好家。

港航管理处集体宿舍楼的8户居民写来感谢信,表达他们对工作组干部的感激之情。而在数天前,这8户居民还愤愤不平。

原来,这8户居民80多平方米的房屋中,有30平方米是在90年代扩建的,如果按照以前的建筑时间计算,总的置换面积将要少1.5平方米。

工作组的干部忙前跑后,连续两天到相关单位查询材料、开具证明,最终扩建部分建筑时间得以确定,让这8户群众顺利签订协议。

协议签完,工作组回到各自岗位,这并不意味着“一拍两散”。在棚户区改造中,该市党员干部结对帮扶、服务群众的工作机制还要一直运行下去,群众有什么事,只要一个电话,干部就会上门解决。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