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风吹得“廉”花开 ——透视石城“请客不收礼、节俭办宴席”现象
初秋,行走在石城县城里乡间,嫩绿的莲蓬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荷田之中,令人赏心悦目。这个以莲为主要经济作物的地方,荡漾着的“请客不收礼、节俭办宴席”淳朴民风,成为当地一景。
“催款单”的悄然蜕变,折射社会风气转变
“温馨提示:及时赴宴不收礼,收礼只收真情谊。”日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大学生村干部小刘手机中收到一张电子请柬,这是一对新人为提示亲朋好友及时赴宴而特意发送的。
说起宴会请柬,石城人对十几年前的情景记忆犹新。
石城中学原校长刘化尧说:“当时,婚丧嫁娶、贺岁祝寿、乔迁新居……隔三岔五就能收到各种请柬,工资的三分之一随礼去了,请柬成为名副其实的‘催款单’。”石城县餐饮协会会长卢新生回忆道:“有时候一个月竟收到10来张请柬,叠起来有厚厚一摞,特别是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这方面的负担更是苦不堪言。”
上世纪90年代末,这种风气在当地悄然发生变化。屏山镇长溪村最早出现“请客不收礼”的做法。“先是一些乡贤和先富起来的人带了好头,他们回乡办酒席时,乐于免礼宴请乡邻。”长溪村党支部书记赖运根说,“开始的时候,客人来了先把礼收下,吃完饭后退掉。后来,干脆就不送了,逐渐形成风气。大家觉得,这样做省事、干脆,更能增进感情。”
赣南师范学院客座教授、石城县民俗学者温涌泉的调查显示,在党委、政府的引导下,石城县“请客不收礼”的民风,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渐变发展:一是请客收礼,送红包是必要的程序;二是请客退礼,先收后退,表示心意到了就行;三是不送不收,无论红白喜事,人们相互之间不收礼也不送礼;四是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以后,提升为“请客不收礼、节俭办宴席”。
现在,无论是乔迁、祝寿,还是升学、生育等红白喜事,不送礼、不收礼、不攀比、不浪费,已经成为石城人的自觉行动。
党委政府因势利导,移风易俗破除陋习
记者发现,“请客不送礼”风行全县,与党委政府的因势利导不无关系。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石城县八届党委政府,建立多项制度,倡导“请客不收礼”,在重要节点都下发文件,进行规范引导,同时,严肃处理违反规定的干部。
“经县纪委查实,大由乡党委书记廖某办理婚事中,超标办酒席,按规定处以600元的罚款并在全县通报批评。”在县纪委的档案里,记者见到了这份印发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全县通报。2013年,全县近30名乡科级领导干部、600余名普通党员干部,将操办婚丧喜庆事宜作为个人重大事项,向县纪委或其所在单位党组织进行了报告。县科技局局长陈炳宿办宴席时,提前10天就向纪委申报,并注明请什么人、什么标准、多少桌。在《领导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报告表》上,他郑重承诺:“不收受任何礼品、礼金,不扩大邀请范围,不铺张浪费。”
石城县委书记鲍峰庭说:“2013年中央八项规定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等政策出台后,我县更加注重和加强这方面的引导。一方面,要求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另一方面,积极在民间倡导,大力推行请客办宴‘既不收礼、也不浪费’的文明新风。”
党风民风良性互动,风清气正奠定基石
“请客不收礼”的新风,使石城人的宴席规模逐渐减小。
“我当年结婚时,在村里一共请了30多桌,宰了4头猪,连吃了三天宴席,最多一天要吃5顿饭。”已经50多岁的琴江镇琴口村村民温祖新说,现在,村里举办喜宴,一般就十几桌,而且只吃一顿。
在县城,这种变化更加明显。据石城县廉政办干部黄海灵介绍,她女儿2007年考取大学,“升学宴”办了11桌,包括酒水仅花3000多元。石城县紫金城大酒店负责人赖於添感慨:“2013年,全县3000余对新人结婚,酒席消费平均节省1万元以上。”
“‘请客不收礼’更让‘廉’花盛开。想借机行贿的人没了空子钻,想以此敛财的领导干部也没了机会。”石城县城管局局长董耀华说,现在好了,亲情友情不以礼金来衡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少了金钱味,多了人情味,干群关系明显好转。
如今的石城县,“请客不收礼、节俭办宴席”已成为大家共同遵守的新民俗。既保持了红白喜庆摆宴请客的传统,又弘扬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更重要的是,从请客送礼到请客退礼再到不收不送,从乡规民约到干部垂范再到习俗养成,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有了坚实的基础。良好的党风政风、淳朴的社风民风,助推了石城旅游业、餐饮业健康持续发展。今年1至6月,全县接待游客同比增长24.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增长32.4%。
官方微信 | 人民微博 | 官方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