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寻访藏文化中的孔子
中新社拉萨11月22日电 题:寻访藏文化中的孔子
中新社记者 唐朝杨
“衰老了,很久没有遇见周公了,礼乐仁和的梦想只能托付给未来了。”银幕上,满头白发、一身白袍的孔子独坐窗前。镜头缓缓拉近,夫子手捧竹简,眼里布满忧虑。随后,银幕上出现了这样一段中文字幕。然而,夫子苍老的嗓音念出的台词却不是记者所熟悉的汉语,而是标准的拉萨藏语。
近日,记者在西藏自治区电影公司译制科的放映室里提前观赏到了电影《孔子》的藏语译制片。该影片目前已完成前期译制,正在北京进行数字化制作,预计将于年底与西藏民众见面。
虽然孔子讲起了藏语,但这位圣人是否能被雪域边地民众所接受,影片所阐释的儒家思想、所涉及的历史事件是否能被西藏民众所理解,西藏自治区电影公司译制科负责人丹增表示对此并不担心。
据丹增介绍,西藏民众对孔子的形象并不陌生,他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孔圣人”的名号,并认为藏文化的很多内容都与孔子所主张的“儒家思想”有相通之处,“特别是在伦理道德方面,比如孔子所提倡的与人为善、仁义孝道等思想在西藏民众传统观念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文成公主进藏不仅带来了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还带来了儒家思想和孔子。”西藏自治区首位哲学博士后、西藏藏医学院副教授魏冬长期从事儒家思想在藏传播的研究。据他介绍,早在大约唐朝时期,孔子的盛名就已经远播西藏。
此后随着各个朝代中央与西藏地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藏族民众对孔子的认同也越发强烈,“不但在青海等藏汉交接地带得到人们的认同,而且在西藏腹地,孔子也广为人知。”魏冬说。
但受宗教影响,西藏腹地对孔子的认知与藏汉交接地带有所不同。据魏冬介绍,根据多种现存的藏文文献记载,在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藏汉文化交接地带,孔子多被认为是“不语怪力乱神”的圣人,而在西藏腹地,孔子则被普遍尊崇为占卜、历算、仪式、命理等神秘文化方面的代表人物。受宗教观念的影响,在苯教文化系统中,孔子被看做是苯教始祖辛绕米沃的徒弟和岳父、苯教的四大护法神之一;而藏传佛教则又视孔子为文殊菩萨的弟子或化身,并以“孔泽楚杰”著称。
对于孔子形象的这一变化,魏冬认为,这实际上是藏民族基于自身文化传统的需要,对汉文化积极吸收、认同和改造的结果,是汉藏文化交流的一个奇特现象。
如今,虽然随着时代演变,已经很难在各大寺庙中找到孔子塑像,但魏冬曾在西藏一些寺院问询过僧人,是否知道孔泽楚杰,不少僧人都表示知道有这么一位神。在民间,一些老人也能在头脑中搜寻到一些关于“Kongtse”(孔子的藏文名字)的记忆。
孔子传入西藏是汉藏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魏冬还指出,包括《周易》、《礼记》等在内的儒家经典也曾传入西藏,并对藏文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周易》,对藏文化的影响非常大,如今仍能在很多西藏饰品和建筑上发现《周易》文化的痕迹。比如从古代传至现代的‘麦隆’(藏式铜镜),上面就刻有九宫、八卦、十二生肖等图案。”(完)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