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川“龙泉码”欲申报国家级非遗
5月23日,遂川县五斗江乡的密林深处,几名林农手持竹篾制成的码尺对林木进行计量。这种被称为“龙泉码”的古老计量方式,曾在全国流传了300多年。尽管国家标准已实行多年,但由于简单、便捷,“龙泉码”遂川林区少数林农和木材商至今仍在使用。
5月22日,记者前往“龙泉码”的起源地遂川进行了采访。
自古为木材产地
遂川县原名龙泉,有木材生产、经营的悠久历史,1914年改名遂川县。
“龙泉码的发明地在遂川县的五斗江乡,这个乡自古就是龙泉杉木产材中心。”说起龙泉码的来龙去脉,年近八旬、曾经担任过当地林木采运中心经理的陈安平介绍,龙泉各乡所产林木,沿蜀水河经五斗江、桥头入万安的谷中、彭门、泰和县的苏溪,集中于马家州(今泰和县马市镇),每年运销木材数十万立方。而后浮江而下至吉安、南昌、九江、芜湖、南京、常州、镇江等地销售。
陈安平说,古时最简单、快速的木材交易方法是“估堆”。就按木材堆积的大小,双方议定价格。由于双方难以看准,一旦成交,不是卖方吃亏,便是买者上当。由于木商奸刁,林农憨厚,林农吃亏较多。
随着木材商品市场的发展,急需被大家认可的木材计量标准化方法。
最早的原木材积表
“龙泉码”创始于明末清初。说到“龙泉码”,不得不提发明人郭维经父女。郭维经,遂川人,明末时任南京御史和晋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清兵破广州时,入嵯峨寺自焚而死,时年59岁。
郭明珠是郭维经的长女,他们家在遂川杉木中心产区。父女俩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巧妙地运用交易中通用的称量单位应用于木材交易,把木材重量浓缩为“斤”“两”“钱”“分”。以五尺大之杉木定位为“一斤”,三尺之木定位为“一两”,一尺五寸之木定位为“一钱”,八寸之木定位为“一分”。
“龙泉码”的测量采用围量,围尺用小篾加工精制而成。由于“龙泉码”简单易懂,操作简易,较为合理,逐渐得到长江中下游流域各产材区和交易方的认可,通行全国,流传300余年,被林业专家考证是“世界上最早的原木材积表”,比国际公认、欧洲最早的木材检查法“柯塔山毛榉材积表”早了1个半世纪。
欲申报国家级非遗
陈安平说,即使放在现在,用现代林业经营的眼光来看“龙泉码”,仍有许多闪光之处。在遂川林区自产自销,很多林农仍在采用“龙泉码”,尤其是毛竹围量始终沿用“龙泉码”中的九八摊尺。
为让这一古老而珍贵的木材检量方法得到完整传承和保护,遂川县文化和林业部门对“龙泉码”文化进行了系统整理,在“龙泉码”起源地、发明人郭维经故乡五斗江,建立了郭维经纪念馆,开辟“龙泉码”展厅,定期举办“龙泉码”培训,让林业从业人员和公众进一步了解和掌握“龙泉码”木材检量方法。
同时,遂川县启动了“龙泉码”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在2014年成功获批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年近八旬的陈安平是该非遗的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