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舌尖上的腐败需久久为功
“廉不廉,看过年;洁不洁,看过节。”在作风建设新形势、新情况下,为了严防违规公款吃喝由酒店、农家乐转移到机关单位食堂,长沙市纪委近日组织10余个暗访督查组,对30多个市直单位、园区、区县(市)及乡镇(街道)单位食堂进行了明察暗访。重点检查各单位在食堂接待用餐情况,是否存在吃请和请吃、超标准接待、饮用高档酒、发送香烟、收送红包“信封”等情况。(9月24日《长沙晚报》)
中秋节即将到来,长沙市纪委对单位食堂集中明察暗访,显然是抓住重要时间节点“正作风、防腐败”的必要举措。因为,从以往来看,中秋节等传统佳节往往是人情往来的时节,也是违规违纪公款消费的高峰时节。
诚然,自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出台以后,各地舌尖上的腐败现象确实有了明显改观。但是,也仍然有媒体不断曝出诸如“农家乐里洗桑拿”、“红塔山盒里藏熊猫”、“矿泉水瓶装茅台”之类的吃请丑闻。在不少地方,出入高档会所的官员虽然少了,但又出现了公款吃喝的新变种——“低调”的奢侈。特别是在一些基层地方,有些单位甚至暗渡陈仓搞宴请,食堂里面办酒店。如果纪检部门不细查暗访,这样的腐败甚至还会穿上廉政马甲。
毫无疑问,任何已见与尚未见的中饱私囊,任何存在于监管盲区里的作风问题,都会让民众憎恶,让相关部门的形象严重受损。从以往的信息中,我们可以知道,舌尖上的腐败背后,往往会存在官商勾肩搭背、不正常的官场人情交际以及不正常的人情买卖。在觥筹交错之中,受伤的不仅仅是当事人的身体,还有组织的形象。
不久前,长沙廉政网就曾公布长沙市环保局原副局长刘某在今年端午节期间违规接受吃请和收受礼金的案例,该事件就损害了市环保局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这也说明,即便作风建设之风强劲,腐败也可能死灰复燃。因为腐败不只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心理,一些干部心理的腐瘾并未彻底戒除。
笔者以为,舌尖上的腐败之所以存在,其肇因大致有二:一是问题干部对自身的要求有所放松,防腐意识欠缺;二是相关单位在防腐制度设计上存在缺陷,相关单位的纪检部门在监督管理工作上存有疏漏。据早前《人民日报》的报道,在有些地方,公款消费成了一个“筐”,一些单位什么都敢往里装。于是有人假公济私满足私欲,有人虚开发票中饱私囊,有人借此大肆行贿,有人吃喝玩乐、洗浴嫖赌全报销……这说明,这些单位的财务制度还有待完善。因为不管怎么样,舌尖上的公款腐败都需要走报销流程。如果我们把这个流程管控好,这类腐败就会断粮。
说白了,政府过紧日子,就是为了民众能过好日子,否则何谈彰显党的宗旨信念?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改进作风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从这个角度来看,风清气正,不仅应该成为一个地方的政治生态,更应该成为所有党员干部的从政心态。只有党员干部讲正气、刹歪风,从不敢腐败变成不愿腐败,我们的社会民风才能随之转变。而这不仅需要制度优化升级,更需要久久为功的监管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