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乐:怎样留住一个城市的记忆?

25.03.2014  19:50

  【乐叔论道】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愁”这个很文艺范儿、内涵又极为丰富的词,激发了国人寻找“情感坐标”的动力:怎样留住一个城市的记忆?(3月25日 新华网)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记忆。

  正如徐志摩所写:“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就是一座“城市”给诗人留下的最美记忆,是灵魂深处无可抹掉的缕缕“乡愁”!

  文学,无可怀疑地留下了城市里的种种“情感坐标”,然而,懂文学的和能用文学记述这种“乡愁”的,毕竟不是芸芸众生,这只能是“志摩们”之所为。说白了,这种“文学式”或者“书面式”的表述,只是“官方”的“正史式”的“乡愁”,似乎离我们的平民百姓有点远,这,不是我们老百姓之“力所能及”的淡淡“乡愁”。

  一座城市,更需要“民间式”的“草根乡愁”!

  于是乎,近年,在西安、杭州、佛山、上海、哈尔滨等城市已经出现了不少官方或民间组织致力于开展口述史类的文化公益项目,如上海市访谈数千户普通民众,还原城市“移民史”,湖北评书表演艺术家何祚欢发起的“武汉工商业家族口述史”等项目。他们用摄像机、录音笔为行色匆匆的中国人留住记忆和乡愁。

  笔者也是个学历史的,每一次回到乡下,都喜欢找老一辈的父老乡亲们“吹一吹村史”。每一次听着“老太婆”“老太爷”们眉飞色舞地说起他们老一代的历史,他们的“青春情感”似乎得到了“满足”,他们的脸上总荡漾了更多的笑意,“乡愁”似乎得到了传承!

  随着时间的老去,我之父辈们的哪一代,似乎一下子少了很多,剩下的“太婆太爷们”似乎不是记忆不再,就是口齿不清了。这时,我才发现,他们哪一代的“情感”似乎一下子变得“空白”了,很多“东东”被我们的下一代淡忘了,我的心一下子变得空荡荡的。

  多想,倒退十年,让我带着我的儿女,带着现代式的媒体设备,去找我们的爷爷婆婆姥姥公公们,把他们的“平民式”的“记忆”留下,把他们的“乡愁”留下。然而,一切似乎都有点迟了!

  救救我们每一座城市的记忆,“口述历史”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