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为人知的小故事——走进“挑战杯”
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内选拔赛答辩终审近日在南昌校区三教楼318、320教室结束。透过每一次的答辩,我们都能看到很多具有实用性、创新性的项目涌现,这其中更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小故事。
参赛选手:“初衷源于老师的一句话”
测绘工程学院推送的项目“基于RS与GIS技术的城市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系统设计及实现”获得了评委的好评,该团队成员张希珍介绍说:“我们参赛项目设计目的是利用遥感、GIS技术进行城市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充分发挥ArcGIS Engine与ENVI/IDL的优势,设计并开发一个集成系统。”
说起设计开发这个软件的初衷,张希珍说,是因为程朋根教授的一句话,为什么不把城市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开发出一个集成系统呢?于是这个团队通过遥感影像图的数据分析,将遥感领域的“湿度、绿度、干度、热度”的概念引入市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系统,并与PM2.5数据进行关联性分析,可以让大众实时监控自己所在地区的环保指标变化趋势。
虽然在系统实践和采集数据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但还是在程朋根教授的指导下如期地完成了项目开发。于是,他们积极报名参加了“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谈到参加”挑战杯“的体会,他表示,非常感谢领导和评委们的指导教诲,让项目有更多的进步空间。对于这个项目的后续发展,他们将会继续完善与PM2.5数值分析,将采用一些插件对界面进行美化,使系统更加的简洁美观大气,方便用户使用。我们衷心地祝愿这个目标能够早日实现。
历年来,我校学子在“挑战杯”课外学术竞赛、“创青春”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申报数量和参与的学生人数在不断增加,本届挑战杯总共收到132项可行性高、创新含量高、实用性广的作品。
评委老师:“让同学们在快乐中体验科技创新”
答辩后,来自教授委员会的罗明标教授对广大想参与“挑战杯”竞赛的学子们提出了几点建议:一、对学习和科研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自己对于专业的兴趣,积极拓展对专业领域的知识了解;二、积极提升对专业的敏感度,把握对社会的需求度;三、广泛参与申报项目,促进与老师“学与教”的互动,提升项目的创新性。
同时他也提出了几点希望:加强学生科研团队建设,搭建师生“传帮带”的平台,提高科技项目的传承性;积极推进导师队伍建设,多方位提升导师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质,扩大导师团队影响力;开展学生与导师座谈会,探索科技辅导新模式,让同学们在快乐中体验科技创新。
工作人员:“希望能够向优秀的学长们看齐。”
每场答辩背后都有许多忙碌的工作人员,我们在答辩教室后排遇到了一位负责拍照的同学。“因为我负责拍照,所以可以观看到许多精彩的陈述和创意,真希望自己有一天也组建自己的团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作品。”他说:“通过这次答辩,我也熟悉比赛的流程和规则,下次有机会参加‘挑战杯’时能更胸有成竹。”
十二年来,校团委在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各职能部门和各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在指导老师与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各种形式的科技创新活动,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积极营造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的良好校园学术氛围,很多大学生们自主创新,走出宿舍,走向实验室,以“勤动手,勤思考,勤专研”的学术态度开展科技创新项目,取得了斐然的成果。 (图/ 贺胜 文/管雅慧 邹义冬)
责任编辑:曹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