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双城2千万建抗旱井从未使用 部分成厕所
韩甸镇下辖的几个村子里,几乎家家都有大水桶。春耕时节,村民们以一桶水五六元钱的价格买来灌溉用水,然后用这样的大水桶拉到地里去浇。
在008号井房记者看到,里面同样没有泵,看不到水,甚至井房已经变成厕所。
有的井房甚至地基都已经塌陷墙体也开裂严重。
黑龙江省双城市韩甸镇地处松嫩平原,拉林河畔,自然条件优越,土质肥沃,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里就有“鱼米之乡”的美称。2011年为了落实国家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要求,黑龙江省投资上千万元,将基本农田土地整治项目落户在韩甸镇,修建抗旱水利设施,建设抗旱井一百多座。4年的时间过去了,那里的村民的耕种条件是否到了改善?那些寄托了希望的农田水利设施,使用情况又如何呢?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
4月11日,《经济半小时》栏目报道了河南省唐河县农田水利项目设施“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节目播出后,当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连夜召开会议,研究整改措施,并决定成立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县农田水利项目展开全面排查,对存在问题进行深入整改,尤其对报道所反映的问题要迅速整改到位。
农民拉着水桶走一二公里浇地 每天要走十几趟 双城市117口抗旱井成摆设
4月初的东北大地春寒料峭,黑龙江省双城市韩甸镇的村民,已经开始在地里忙活起来,再有半个月时间就要正式进入春耕了,对于村民们来说,眼下正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时刻,现在打理农田,直接关系到这一年的收成,所以谁都不敢马虎。但是,春耕最基本的需求,就是浇水。虽然拉林河就近在咫尺,但是由于没有配套的农田水利灌溉设施,大家只能眼瞅着河水干着急。
记者在韩甸镇下辖的几个村子里走访时注意到,每家每户的房前屋后,都有这样的大水罐。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这就是你家那个水桶是吧?
黑龙江省双城市韩甸镇永和村村民:对。
村民们说,买这样一桶水要5、6元钱,加上运输成本、人工费,浇到地里差不多就得需要20块钱。而即使是这样的大水罐,每次能装的水也就1吨半左右,拉到地里只能浇不到一亩田。这样算下来,每户村民要把家里的几十亩耕地全部浇一遍,就得拉好几十趟水,的确是费钱又费工。
黑龙江省双城市韩甸镇三姓村村民程子福:不好拉,太远了,到家得多远呢,到家得好几里路,一点点拉。
韩甸镇三姓村村民程子福今年51岁,种了一辈子地,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每到春耕的时候,他就发愁怎么给地里浇水。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我现在是在韩甸镇三姓村的村口,我身旁这个水井就是当地村民春耕时的取水点。每年到这个时候,村民都要自制大水箱在这里面进行取水,再到地里面进行浇灌。那么最远的距离长达1、2公里之多。
虽然村子紧靠拉林河,但因为缺乏灌溉设施,大家只能眼看着河里的水白白路过而花钱去用村里的井水来浇地。其实,就在2011年,通过双城市国土资源局等政府部门积极争取,国家土地整治项目工程落户韩甸镇,总投资约2000万元,其中就包括了在韩甸镇建设117口抗旱井。
当时村民们得知要修抗旱井,别提多高兴了。大家都盼着这拉水浇地的日子早点熬到头,用上电井浇地的愿望,眼瞅着就能实现。可是谁也没想到,井是打好了,但是却用不成。
记者:建好已经四年了,从建好到现在一直没有用过吗?
程子福:一直没有用过。这实际上是旱也没用着,没旱也没用着。建设完就这样了。
黑龙江省双城市韩甸镇永和村村民:没使。因为这也不是我们弄的。不知道,没使过,没使。
眼看着这些国家投入巨资而修建在自家地头的井不能用,村民们都感到特别惋惜。
黑龙江省双城市韩甸镇三姓村村民徐中胜:我就说这些井真感到非常可惜,确实惠民工程确实不错,对老百姓对农民确实有好处。但是老百姓用不上,这不成废品,国家白花钱,白花冤枉钱,用不上白费。这是实在话。
旱的地方没有井 配套设备丢的丢 坏的坏 惠民工程成摆设
在韩甸镇三姓村周边的农田里,每隔四、五百米,便能够看见一坐这样黄色的井房,记者走近其中的一座,看到蓝色的大门敞开着,井房的墙体上写有“双国土整”的字样。这就是2011年黑龙江省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工程在当地修建的抗旱井。眼前这座井房就修在了三姓村村民程子福家的地头里。记者进入井房,看见里面空荡荡的。虽说是一口电力井,但是除了井房里的一眼水井外,什么电力设施也没有。
记者:正常的应该什么样子?
黑龙江省双城市韩甸镇三姓村村民程子福:正常这应当有水,应当有水下面泵能使住,现在没有水。这事没人管理。没人管理,从建好就没人管理。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口用水泥管铸成的水井,并不是很深,也没看到井里有水。井底堆满了砖块儿和庄稼秸秆等杂物,由于缺乏管理,井房门口的地面已经变形,门也常年敞着,现在想关都关不上了。
程子福告诉记者,在他们村,像这样遭到损坏的井房并不在少数。他又领着记者来到附近另一个编号为010的井房,同样,这个井房的门也是敞开着的。
程子福:这都这样的,这都没电。这些水泵也没有,始终没安这些泵。始终这里没有水。
从010井房出来,记者再跟随程子福,顺着井房的供电线路,来到了编号为008号的井房,这里的状况比前面看到的更糟。
程子福:这里跟厕所不一样吗?这屋是不是。
记者:全都是那个(大便)。
国家惠民工程修建的井房,却完全变成了臭气熏人的厕所,这样的反差令人叹息。当地村民告诉记者,村里这些井房,自打建成验收后,就再没有使用过,也从来没有见谁来管过。井房也这样荒着,成年累月的敞着门,里面的设施丢的丢,坏的坏了。
记者在随后的走访调查中看到,井房的损坏情况让人痛惜。很多井房电闸箱里的电力设备被拆毁,零件到处散落,电线接头裸露在外,有的箱体已经生锈变形,有的井房甚至地基都已经塌陷,墙体也开裂严重。村民们担心,这样的井房都变成了危房,真怕它突然发生意外再伤着人。
在三姓村田间地头可以看到一些标有“双国土整高电”字样的电线杆。它们是为井房供电而架设的,顺着井房一路铺设过去,蜿蜒4、5公里。当初为了搞土地整治项目工程,还占用了村民的部分耕地,不仅损失了耕种面积,机械化作业也受到了影响,而现在不仅建井占地没有得到补偿,还要眼瞅着抗旱井荒废在这里。
程子福:这村民都有反映了,这地下电线杆子特多,咱就不说电线杆子的事,井也使不了,都是这么回事,耽误了地,这么些拉线,你看电线杆拉线连种地都种不了,始终是。我们找领导去,领导也不管,所以我们气愤在这儿,这井使不了,所以生气。如果真的使上,我们什么也不说了就。
村委会:用井需要自己申请电 国土局只负责建不负责管
眼瞅着今年春耕的日子日益临近,村民程子福决定再到村委会去问问,然而老程在村委会询问了半天,得到的答案是井可以用,但是没有电,用电要村民去供电局申请,或者自己找发电机和水泵解决问题。
黑龙江省双城市韩甸镇永和村村委会工作人员:电你得先申请去,不申请不给你。你自己有发电机,你就使,使完封上就挺好。
国家花巨资修建的117口抗旱井,用电却要自己想办法,这对于种了一辈子地的程子福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也不现实的事情。老程十分不解,这样意义重大的惠民工程为啥就修好了却没人管呢?
程子福:这玩意究竟归哪管?就说这个井,究竟哪管?
工作人员:双城土地局,双城国土资源局,是国家的项目,你到那处理,人家干的项目都是人家来得,钱都让人家挣走了,钱都是人家去双城国土资源局支的。
程子福:不是咱家自己安的?
工作人员:拉倒吧,这个项目是国家的,这个项目将近两千万,一天花一百万,使四轮车拉钱得拉一车,钱都让人支走了,修沙石路、电、打井将近两千万这些东西,不是说人这是包标的多了,都是人家的人。
村委会负责人告诉程子福,这个项目投资近两千万,都是双城市国土资源局出的钱,因此这117口井也该由他们管,和村委会无关,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记者来到了双城市国土资源局土地整理中心,找到了相关负责人。在国土资源局,记者得到了和村委会截然相反的答案。
黑龙江省双城市国土资源局工作人员:如果你要是用的话,你可以跟村里面联系,因为我当初没在这屋,当时他们这个项目干完之后,他们把后期的设备都维护啥的,都移交给村里了,后续保护都是给村里了。
记者:去村委会说让我们找这块,我们怎么办?
工作人员:那不对,因为咱们后期咱们项目整完之后,所有的后期包括道路,我们修完之后,后期养护都是村里面负责,我们实施完毕最终验收就可以了,后期的像包括有一些泵什么的,都在他们村里。
当记者向这位负责人介绍韩甸镇井房无人管理,电力设备损坏严重的情况后,这位负责人并不惊讶,他告诉记者这样的现象其实在其它的乡镇也同样发生。
工作人员:这就是后期管控的问题,包括路、井这些东西,路肯定是一年比一年差,井那玩意你要不使,它不坏,但是你后期维护涉及到一个费用问题,乡村一级有没有这笔钱,咱不知道。但是我们做项目,因为咱们市里面不可能一直去管这个东西,肯定得交给当地受益方。
多年从事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战略性研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近年来也关注到了农村土地整治项目中,农田灌溉设备“建而不用、建而难用、重建轻管”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所以整体来说,我们现在投资钱是有了,但是我们体制机制的建设严重滞后,就导致了现在钱花出去了,农民用不上,这种尴尬的局面。
一边是国家财政大量的资金投入,一边是由于缺乏有效运行机制,管理水平低下,造成大量农田水利设施被闲置或被人为损毁。面对这样的问题,那么又该如何解决呢?李国祥也提出了他的看法。
李国祥:那么我个人还是倾向于一定要坚持农民自身的组织来作为这个主体,当然除此之外,我们在一次地方土地流转搞得比较好的(地区),交给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也未尝不可,那么当然这个就需要各个地方来进行探索。
【半小时观察】:管护不打折 水利见长效
从4月6日到今天,我们连续8天聚集春耕,重点对山西、海南、陕西、河南、四川等七个省市的农田水利设施进行了调查。我们发现,近几年来,国家花费巨资加大水利建设,各项水利工程蓬勃发展,广泛服务于农业生产,为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国家和省级政府部门重点建设的大水利,工程质量和效益虽然不错,但通往农田的支渠、毛渠,以及抗旱的水井等等这样的小水利,却往往问题多多,长期处于管理主体不明、管理责任不清、管理效果不好状态。许多经过千辛万苦建起来的水利工程,完全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有的甚至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如何改变这一尴尬现实,如何切实扭转“重建轻管”的困局,让这些花费了巨额资金建设的水利工程派得上用场,发挥好作用?这些问题对各级地方政府、水利主管部门以及县、乡、村来说,都是亟待解决的新的课题。(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