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革命时鄂豫苏区红军曾在湖北大薤山开辟根据地

16.06.2014  14:25

  3月30日,利用在石花镇采访间隙,好友帅瑜要带我去看看附近大薤山上的一面摩崖石刻,说是很有来头。

  真是孤陋寡闻,多次路过薤山,竟然不知其为名山。据说,当年李时珍西行采药,路过襄阳以西这突兀高山,发现上面长满了一种似蒜非蒜,似韭非韭的植物,生吃颇辛,落锅转甜,能理气宽胸,散结定痛,故取名为薤山。词典里把薤念xie(四声,同谢),解释为小蒜,野蒜;当地人念“”,解读为不像韭菜的植物。其实它确实为两不像,根部圆白似蒜头,上部又似葱叶。上到半山,果然发现农妇门前都在牵绳上晒满薤,层层叠叠,很是上镜。有巧手农妇还将其制成腌菜,一小瓶标价8元。

  其实,真正让薤山出名的是清末一批洋人,他们大多是在襄阳和中原一带传教的牧师。史载,自光绪末年,挪威、丹麦、加拿大、荷兰、葡萄牙、美国、意大利、英国等八国传教士在此兴建西洋别墅70栋,每到农历四月,这些洋人就会带着家眷上山避暑,至八月下山。1914年夏的“中华基督教鄂路德会”集会,一次就有120多个外国人在此聚集。在当时这帮洋人心中,“北有承德山庄,南有谷城薤山”,可见薤山之地位。

  在这些上山避暑的洋人中,最有名的当属加拿大知名外交官朗宁。朗宁父亲穰牧师早年供职于襄阳,出生成长于襄阳的朗宁,1921年27岁的他再次来到襄阳,在鸿文书院任教,后任书院院长。上世纪四十年代初,朗宁被委任为加拿大驻华领事。新中国成立后受周恩来邀请多次访华。上到半山,第一个看到的就是朗宁别墅。别墅依山脊独立而建,有拾级而上的阶梯,最显眼的是别墅外有宽阔的回廊,拱形门窗一如欧式风格。只是建筑材料是就地烧制的青砖、灰瓦,用石灰拌黄土砌的墙,就地砍伐木料加工成的檩子、椽子、门窗。与欧式石砌别墅完全不同。

  邻近的山脊上还有红军别墅、李宗仁别墅。当然这都不是原别墅主人的名字。大革命时,鄂豫苏区红军借此宝地建立指挥部,开辟薤山根据地。李宗仁当年作为国民政府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抗日间隙也偕夫人郭德洁女士和秘书程思远从老河口来此避暑。由于年代久远,加之砖木结构,别墅大多朽矣。现在修旧开放的只有16栋。

  看过别墅,最招人的就是元代石刻。经过一段艰难攀爬,来到一耸巨石面前。外形无异,但不知怎么被当地人命名为梳妆台。梳妆台的精彩在小径背面。手脚并用,气喘吁吁,终于爬上10多米的台阶。巨石后面果然有一面石刻。由于荆棘满布,无法近前,只好请帅瑜用相机镜头放大观看。帅瑜介绍,这是当年元朝延祐年间薤山佛教圣地“龙圣宫”受毁重修的一段记载。

  薤山犹如庐山,海拔并不高,仅有1099米,但在一面平畈上突兀而起,峻险耸立,鹤立鸡群,环视众小,气象万千。众多别墅建于七八百米高度,正是最适宜人类生活的高度,冬不见寒,夏不见暑,不需空调,小住几日,犹如神仙。有此薤山,真是谷城人的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