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赣鄱——聚焦江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样本实践
于江西而言,马年的冬天依然生机勃勃,这里处处透露出的浓浓“绿”意冲淡了严冬原本的寒冷。
11月中旬,国家正式批复《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这标志着我省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此作为江西首个全境列入的第三个国家战略,不啻为国家对江西“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的肯定回应,也给入冬的赣鄱大地提前捎去春的气息。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江西的生态文明建设到底以何示范?初冬时节,本报记者走马赣鄱,深入基层,采集11个设区市示范区建设的细致个体,探究这些个案的规律与经验,以期提供广泛实践的参考与借鉴,于是编辑刊出这组挂一漏万的集纳报道。
在此,可以看到生态的魅力与力量:谋划长远,大力发展低碳环保、资源节约型产业的高新开发区和新能源公司;改革创新,致力于绿色循环经济发展的煤焦老企业;巧做生态文章,变破坏为再生,变污染为环保的林业转型模式;不惜成本,举全县之力还一江清水的治理机制;瞄准新技术,投资绿色清洁能源致富的“光伏发电”第一人;以及县乡出台各种规划、条例、禁令,护航生态文明前行的实举硬招……
当我们静候 “美丽精灵” 秋沙鸭翩然起舞时,他们所做的这些得到了最美的回报。
水无常式,贵有实质。这些示范区的模式和做法只是江西整个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点点水滴,折射出的是赣鄱儿女秉承“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理念,因地制宜、敢于创新的熠熠光辉。更多的精彩或正在上演,或准备亮相。
年末岁首,新一轮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行进号角又将响起。我们有理由相信,江西在“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国家战略的助推下,必将走出一条“五年决战同步小康”的特色之路、大美之路。
■ 黎 军
鄱阳湖上人鸟共家园的美景
美丽的鄱阳湖湿地
国电九江发电厂自2008年起,利用发电尾气余热,开展台湾蝴蝶兰的培育工作取得成功
“禁伐令”后的婺源
12月12日,记者在婺源县生态工业园区江西巨龙精工工具有限公司看到,该公司加工的木材都来自于省外或者国外。婺源森林覆盖率居全省第三,超过82%,当地企业为什么放着大好的林业资源不用,却舍近求远从外地调入?企业负责人洪岗说:“从2009年开始,县里禁伐天然阔叶林,我们就转变了生产观念。”如今,像巨龙精工这样以阔叶林木为原料而积极转型的公司,在婺源有70余家。
江西迈尔泰木业公司在2009年以前曾是婺源纳税大户,每年纳税额占当年全县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就是这样一家木材加工企业,因为每年要消耗阔叶林木2万多立方米,2009年实施天然阔叶林禁伐后,为保护生态,县里痛下决心果断关闭。“像迈尔泰木业公司这么大的企业,政府都下决心关闭。我们一定要转变观念,用新的材料代替阔叶林木。”洪岗说,他们企业原来每年都消耗2000多立方米阔叶林木,如今一半靠进口,一半改成其他材料代替。
“对原有木材加工企业进行关、停、并、转,不仅如此,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县里也对破坏生态的企业一律说‘不’。”县林业局局长余荣泉对记者说:“保护好婺源的绿水青山,就是给经济发展留下最宝贵的财富。”
几天下来,记者通过所见所闻,证实了这一点。
家住溪头乡江岭村的宋晓峰,曾向信用社贷款8万元在自留山上植树造林。2012年,他向林业部门申请伐木还贷时却遭到了拒绝。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引导他发展农家乐。如今,宋晓峰家前有溪流、后有丛林,加上江岭花海,吸引游客前来休闲度假,不出两年他就还清了债务。
据统计,婺源2009年活立木蓄积量1468万立方米,2013年增长到164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81.5%提高到82.64%。通过实施天然阔叶林禁伐工程,全县162万亩天然阔叶林森林生物年增长量60.01万吨,年释放氧气70.41万吨,涵养水源量10.75亿吨。今年1至11月,该县共吸引游客1216.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9.9亿元。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县里还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我们抓好20万亩毛竹低效林和10万亩油茶低产林改造工程,形成了以药、菌、油、茶为主的4个‘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余荣泉介绍说,对于自然枯老朽化的阔叶树,该县因材施用,发展木雕产业,年创产值超过5亿元。(吕富来 记者 吕玉玺)
“美丽精灵”落我家
当中华秋沙鸭“气定神闲”地徜徉在泸溪河畔时,这些美丽的精灵显然已经把这里当成了它们的家。
12月13日,龙虎山景区上清镇森林防火队队长、“护鸟员”肖冬样和往常一样,带着压缩饼干,背着水壶,带上纸笔、望远镜,行走在泸溪河畔,悄悄观察、记录着中华秋沙鸭的行踪。目前,在龙虎山,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和肖冬样一样,成了中华秋沙鸭的“忠诚卫士”。
10月中旬,鹰潭市龙虎山景区迎来了今年来此越冬的首批中华秋沙鸭,这已经是这些美丽精灵连续8年在此“安家落户”。其实,早在2010年,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就正式授予了鹰潭市“中国中华秋沙鸭之乡”称号。
肖冬样介绍说,中华秋沙鸭是第三纪冰川期后残存下来的物种,目前全球仅存不足一千只,有“鸟类大熊猫”之称,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老肖兴奋地说:“中华秋沙鸭对生存环境要求极为苛刻,它们能落户龙虎山,就是对龙虎山生态最好的肯定!”
面对“国宝”天降,当地政府除了欣喜,更多的是冷静思索如何走好“生态路”,打好“生态牌”。鹰潭市迅速成立了龙虎山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建立了龙虎山中华秋沙鸭自然保护区,划定保护面积1800公顷 ,落实管护人员,在泸溪河沿岸分段保护。市林业局局长蔡江告诉记者,近年来,鹰潭市下大力气打造绿色“大环境”,先后实施了一系列林业生态建设工程,组织开展了“秀美乡村”建设、“森林城乡、绿色鹰潭”建设。
麻建强,是上清林场的一名职工,他对龙虎山景区近年来生态的改善深有感触。这位曾经的伐木工人,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和其他职工一起,放下斧头,扛起铁锹,加入了林场成立的园林绿化公司。龙虎山景区党委书记李卫国告诉记者,目前景区建立了科学的环境监控体系,实现了对森林火灾、病虫害等各项环境指标全天候监控。为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类活动对丹山碧水的影响,景区严禁在辖区范围内开山、炸石、捕鱼等行为,并投入巨资把污水处理系统覆盖到核心景区内所有宾馆、办公楼。
望着眼前这片醉人的碧水青山,肖冬样欣慰地感叹:“如今的龙虎山,不仅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还成了大自然的博物馆和珍稀野生动物的乐园,像中华秋沙鸭这样的美丽精灵是再也不愿意走了。”(记者 钟海华)
百里清流书写千金一诺
听说,会昌县的湘江整条河流都已纳入国家湿地公园,为了还原一江清水,该县今年又开始大规模综合治理。初冬时节,记者从县城溯江而上一探究竟,一路收获了沉甸甸的故事。
进入文武坝镇打石岗处,但见湘江两岸天蓝水碧,清流奔涌,参天古樟,枝繁叶茂,行行白鹤,飞舞其间。听着记者一路赞叹,湘江河道整治领导小组总指挥李跃龙笑着说:“为了这一天,会昌人民没日没夜奋战了很多天!”
回首往事,李跃龙也十分感慨:从去年开始,会昌人民郑重承诺,要让境内百里湘江永保一江清水。为此,今年县里出台了一份长达56页的治理方案,抽调100多名精兵强将组成7个工作小组,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治江先治污,这是不变的法则。在石磊矿业有限公司,记者现场看到,该公司已封闭了尾矿库排污口,并正在建设二期治污设施,而金龙锡业有限公司也紧锣密鼓地建设废水处理和脱硫脱硝设施,争取在明年9月至10月完成验收。
“宁可财源撂荒,也不让污水入江。”湘江流域工业企业污染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凌云志介绍说:“会昌是矿产大县,治污最受冲击的是财源,但会昌人民坚守承诺,毫不犹豫地把治污限期整改通知书送达11家支柱企业,拆除了两家制砖厂,并对4家制砖厂作出了拆除生产供电线路和停产整改的通知,两个工业园区的污水处理厂排出了建设进度,明年必须投入运营。”
永保一江清水,关键是治污,最难的是治砂。因为采砂利润丰厚,百里湘江涌出50多家采砂场,把湘江河搅得千疮百孔,浑浊不堪。县里抽调了一批威望高、能力强、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组成工作组,与采砂主展开了一场场拉锯战。既得利益受损的业主们围攻工作组,跟踪干部,打电话威胁,或者以利益诱惑。即使这样,工作组克服种种困难,累计取缔非法砂场9家,处理非法采砂案件22起。目前,19个砂场整合到位,13个规范性砂场码头建设已经完工,通过招商引资新建的3家尾渣处理厂已投入生产。
最让人点赞的是,会昌一大批果农和养殖户也行动了起来。站塘乡横岭村文立猪场今年挖了一口150立方米的沼气池,一口100立方米的沼液贮存池,一口1亩的氧化塘,基本可确保存栏300头猪的猪场不发生猪粪尿入江现象。场长文立对记者说:“我们村95%的农户都改建了厕所,所有村庄都搞了垃圾无害化处理。我们小时候看到的湘江水草丛生,林木幽深,鱼儿欢游,鸟儿飞翔的景象,不久就会重现。”(肖 良 记者 蔡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