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莲花山乡野柿子长在深山人未识
每年到秋天这收获的季节,鄱阳县莲花山乡的村民既喜又忧:喜的是野柿子开始成熟,这山中“宝贝”可以卖钱了;忧的是传统销售模式,无法打开市场,以至于每年一半以上的野柿子烂在林地里。
野柿子,具有药用价值,生于山地自然林或次生林中。莲花山,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分布野生柿子树1.1万株。莲花山乡党委书记李晓芸说:“由于地处偏远山区,这里村民生活水平本来就低。每年野柿子烂在地里,看着都心痛,这烂的都是农民的‘钱’呀!”
半数以上熟透烂掉
“由于熟透的柿子采摘、加工、保存、运输难度较大,市场的销售价格每公斤至少10元。”对于这种纯天然绿色食品的市场价格,莲花山乡的村民并不担心,愁的是如何采摘,如何运出大山销售。
据了解,莲花山乡主要是山林,总人口不到8000人,耕地面积0.5万亩,人均仅两分地。由于地处偏远山区,耕地面积少且多为山地开垦出来的,无法种植粮食作物,野柿子是莲花山乡的“支柱产业”。
由于乡里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使得每年野柿子成熟季节,没有足够人力及时采摘加工成柿饼,更没人去跑市场找销路。
鲁村每年有超过3万公斤野生柿子,至少1.5万公斤烂在地里或者家里。“过了霜降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熟透的野柿子‘自由落体’,然后烂在地里。”村民介绍道。
“野柿子一旦熟透,一碰就烂,别说运出大山销售,就连做柿饼也不行。”对于每年周而复始的现象,鑫垚合作社发起人范镜华既痛心又无奈:“主要是莲花山野柿子没有固定的销售渠道,都是各自为政,各卖各家。”
记者了解到,野柿子保鲜等技术条件要求非常高,鑫垚合作社由于能力有限,帮助鲁村销售的野生柿子不足该村的四分之一。
传统销售模式掣肘
在莲花山乡,无论是村民还是合作社,野柿子销售模式单一,靠熟人介绍在周边县城超市或集市销售,或是守株待兔式,等待收购商上门,随机性的有多少卖多少。
“我们一直在摸索如何销售野柿子,但销售模式一直没有根本性改变。因为不少企业担心运输成本高。” 范镜华感叹道。再者,由于缺乏品牌意识,目前乡里没有任何个人或组织注册有关野柿子的商标,让如此好的一个绿色农产品品种长年养在深闺,少人问津。
虽然柿饼保存时间更长一些,但是也只能保存到来年1月份,从柿子由黄到红这段时间是制作柿饼最佳时期,在无任何机械设备和加工企业的情况下,全靠手工作坊,加上莲花山自身劳动力有限,制作量可想而知。
从鄱阳县城出发到鲁村,其间有100多公里路程,驱车需要2.5个小时。莲花山乡通往鄱阳县城唯一的一条公路——莲花山公路,由于道路狭窄且破损严重,严重影响了村民的出行。在跑项目和招商引资过程中,莲花山乡常务副乡长吴浪感触颇深:“投资商来考察,对自然环境很满意,但交通不便,相关配套设施缺乏,给他们投资的信心打了折扣。”
“引不进厂家,没有专业运输设备,野生柿子加工也就成了句空话。”吴浪称:“莲花山每年产50万公斤野柿子,年份不好时有三分之二烂掉。”
期待“破茧成蝶”
10月15日,莲花山国家森林公园首届柿子文化节在下鲁村柿子园开幕。这天,村子打破了往日的平静,敲锣打鼓,村民们忙前忙后招呼远道而来的宾客。他们想通过邀请来的宾客,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野柿子带出去。
“柿子文化节是村民要求举办的。”范镜华说:“希望通过此举打造出品牌,让更多的人知道莲花山,知道莲花山的野柿子,从而打开销路,增加村民收入。”
记者采访时,也感受到村民们通过举办柿子文化节,将自家优质野柿子推销出去的强烈愿望。“一旦第一年销量打开,第二年保准会再上门。”村民们对莲花山出产的野柿子的品质很有信心:“这个野生柿子对环境要求非常严格,所以说在市场上应该没有敌手。”
莲花山乡也非常支持村民们的自发行为,李晓芸认为,这么多柿子烂在地里可惜,举办柿子文化节提高知名度,把柿子推销出去,可以帮助村民致富。2013年底,总投资2000多万元,总里程15.4公里的莲花山公路升级改造项目开始施工,目前已完成路基平整。
莲花山修路就是为野柿子谋出路。目前,莲花山乡正在积极与深圳电子商务协会合作,利用他们发达的物流渠道,灵敏快捷的电商平台和水果产品的保鲜技术,在高端小区设立直营店,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买到新鲜的野生柿子。
江西日报记者 余红举 实习生 曾冬海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