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开云:重用改革促进派释放鲜明用人信号

07.05.2015  11:21

  5月5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第十二次会议。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次会议除了按惯例审议通过了一些改革方案外,还特别强调要“引导大家争当改革促进派”,在用人标准上释放出明确信号——要把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干部用起来。(5月6日《人民日报》)

  “改革促进派”并非新名词,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有过类似提法,有效推动了当时党内外改革力量的巩固和壮大,为改革开放稳步推进奠定了干部基础。而今,中央再次提出“改革促进派”,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释放出了鲜明的用人信号。

  当下,中国处于转型期,改革进入深水区,任何一项改革都是啃硬骨头。改革才有出路,不改革死路一条。然而,在现在的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杂音,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怕改革、不改革甚至阻碍改革,使得很多改革很难推进。重用“改革促进派”,既表明了中央推进改革的决心,也表明了中央对现在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有一种重要的认知。

  中央已经做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全面推进改革”必须驰而不息。“争当促进派”既是为改革添一把火,也是对党员干部提出的明确要求。党员干部在其位,必须谋改革之政——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不能占着茅坑不拉屎,甚至充当改革的绊脚石。

  什么样的干部是“改革促进派”,按照有关专家的分析,要有比较明确的改革方向,能够打破旧的格局;要风清气正,清正廉洁;要会用人,敢用人;要有改革的精神状态。每一名党员干部,应该对照这些标准“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努力达到这些标准。

  高尔基写过一篇文章《海燕》,讴歌在海上高傲飞翔的海燕,鞭挞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只顾呻吟的海鸥、海鸭和企饿。中央重用“改革促进派”,就是要让党员干部中的“海燕”英雄有用武之地,就是要把群众中的“海燕”发现出来并重用起来。相反,党员干部中的“海鸥、海鸭和企饿”不但得不到重用,而且应该主动下课和自觉下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