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思2015,金融市场三大关键词

30.01.2016  17:10

    作者: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李稻葵

  2015年中国金融市场出现了多年以来少有的巨大变化,将成为中国金融史上浓墨重彩的一年,并将留下长远的记忆。具体可以围绕以下三个关键词:

  关键词一:理性化

2015年中国金融市场第一大特点就是理性化。这种理性化首先反映在资本市场估值的调整以及调整周期比之于历史上任何时期来得更快。

  固然有人会讲,2015年上半年的股市延续了2014年股市巨幅暴涨的态势。但是必须看到,这一轮股市的暴涨,比之于2007年的暴涨以及后来的调整,频率更快、波幅收窄。2007年10月,股指达到了6100多点,当时的股指市盈率达到了70倍。而2015年6月12日,股指达到5200点左右,对应的历史可比市盈率仅达到30倍左右。经过了6月底至7月初、8月底两次巨幅下调之后,股市在2015年底又涨回到3500点左右,对应的历史可比市盈率为20倍左右。对比上一轮股市的调整,从6100一直下探到2008年底的1800点,这一过程市盈率降到10倍左右。我们可以看到,此番的调整市盈率介于30倍到15倍之间,上一轮调整市盈率介于70倍到10倍之间。这一次调整在半年之内基本完成,上一轮持续了一年以上。

  为什么这一轮股市的调整比之于上一轮周期更短、振幅更小,更为理性化?应该说,这与资本市场上出现的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等新型金融工具是分不开的,另外,今日的股市有大量的金融机构包括私募基金在不断地研判大盘走势,在股指高涨时期有不少机构做空,在股市低迷时期这些机构又买多。应该说,这是股市朝着健康成熟方向发展的重要一步。的确,在2015年出现了大量的散户,通过高杠杆融资投入到股市,而事后又在股市调整过程中损失惨重。一些金融机构违规操作,大量贷款、大量介入融资融券业务,这些的确是这一轮股市波动的不健康的一面,但长期来看却是投资者教育的重要一课。

  必须指出的是,6月底股市下降过程中,政府救市的速度不尽人意,力度显得不到位,组织协调过程不够成熟,行政手段救市的色彩太浓,这些都是未来股市健康发展必须通过改革加以解决的地方。

  2015金融市场理性化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到2015年年底, 经过两轮股市的波动和股指的调整后,市场投资者投资回报预期逐步回稳下降,这就带来一大批资金开始寻求价值低洼地。 尤其突出的是,保险资金等开始积极在股票市场上寻找市盈率较低、经营稳健的股票。年底爆发的万科和宝能之间的股权大战,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保险资金的进入。而这很可能是保险资金入市的一个开始。

  未来一段时间,寻求稳定回报的资金将逐步地锁定一些长期以来散户不屑一顾的、大盘中长期被低估的股票。而这类价值低洼地的股票价格有可能因此而逐步地提升,这也是中国金融市场走向理性的一个重要标志。当然,万科事件也将启动公司治理机制逐步合理化、透明化的进程。

  关键词二:国际化

2015年,中国金融在国际化的进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年初在沪港通的带动下,内地的股市不断上升。相应地,香港的一部分红筹股也在内地资金的带动下不断地上涨,内地与香港的股市逐步地打通,市场价格进一步地同步。与此相关的是,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概念股票价值也因国内股票市场的波动而出现了上升趋势。相当一部分在国外上市的中概股逐步地被私有化、摘牌,从而回归A股,这一过程事实上也是多年来价格较低的中概股价格调整的重要机制。

  2015年中国金融国际化最重要的标志是, 11月人民币正式加入SDR一揽子货币,而且其权重跃升成为仅次于美元和欧元的第三大货币。这标志着多年以来中国金融改革的努力得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认可。 2015年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存款利率全面放开,这就意味着商业银行从本质上完全获得了确定利率的自主权。而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区间也在进一步地扩大。8月份人民银行开始推行改革,让汇率中间价有更加接近市场交易的趋势。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