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诈骗新手法“扫一扫”可致银行信息泄露
随着市民个人财富的不断增加,金融消费日趋活跃,如何保护消费者金融方面的权益和金融消费安全的问题更加突出。本周三,本报报道了8个典型的金融诈骗案例,不少市民来电热议,诉说曾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金融诈骗事件。大家希望金融机构能够解读银行业中新出现的诈骗行为,帮助大家掌握必备的现代金融消费常识,防止同样的事件再次发生。
金融诈骗案例引发市民关注
“以前总觉得这些金融骗局离自己很远,但是看了你们总结出来的8类金融案例后,我发现在朋友身上发生过的类似事件就占了三四类,顿时觉得自己得补一补这类知识才行,以免下一个被骗的就是我。”市民王小姐来电称。
王小姐印象最深的就是朋友遇到的一次电话诈骗。她的闺蜜李小姐热衷海淘,经常委托代购在英美等国家帮她下单购买化妆品和小家电。一天,李小姐突然接到一个座机打来的号码,自称是海关的工作人员,说因为李小姐购买的物品在清关时需要缴纳一定的关税,所以必须立马把相应金额汇入指定账号。
李小姐对此深信不疑,准备登录网银转账,同时她顺便在QQ上和王小姐说了这件事。王小姐一听觉得有所蹊跷,立马阻止了李小姐转账,并叫她去打电话核实清楚。之后李小姐才明白这是骗子的新招数,自己险些损失了一笔钱。
光大银行南宁分行零售部田经理告诉记者,这类诈骗的共性就是骗子会打电话或者发短信给市民,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编造出一些理由,让市民转账到某一账户,“这个时候,很多市民因为一时心急可能会中了骗子的招数。建议市民切记一点,不要向陌生账户转账,即使是转一分钱也不行”。
“扫一扫”可致银行卡信息泄露
目前,金融工具的多样性化让市民应接不暇,不少骗子也抓住市民对新兴产品知识的不熟悉,把骗术扩展到了这些新的金融工具上,比如余额宝、微信账户等。
市民小邹给记者来电,“我有个朋友就是因为用微信扫了陌生人发来的二维码,被盗刷了好几百块钱,还好他及时发现了,否则还可能损失更多的钱。”小邹说道。
小邹的朋友在淘宝经营一家网店,有一天一个陌生人以买货为名加他为QQ好友,同时发来一张二维码让小邹的朋友先扫一下,以方便今后联系,但随后也没有更进一步的联系了。之后,小邹的朋友正好用手机登录网银转账,发现余额变少了,他赶紧查询交易记录,发现他的银行卡有多次网上支付记录,总计支付了几百元。这些钱基本都是通过网上支付平台为手机充值、购买游戏币的,于是他赶紧向公关机关报案。
警方调查显示,一旦扫描了骗子提供的二维码,受害人与手机绑定的网银信息、网上支付验证码信息等就会自动转发到骗子的手机上。同时,受害人的手机短信接收功能也会被屏蔽,只能发送短信,无法收到短信。受害人的所有短信都会被骗子掌握。
据了解,利用植入了木马病毒的“二维码”实施盗窃是一种新型网络犯罪,犯罪嫌疑人只要用截获的银行卡信息,在网上支付平台重新注册一个账号,凭截获的验证码短信就可以开通快捷支付功能进行盗刷。
警方提醒广大市民,尤其是开了手机支付功能的网购族和网店主,一定要提高防范意识,不要轻信点击陌生人发送的链接,不轻易扫描陌生人的“二维码”。同时,在手机上要安装杀毒软件,定期更新,定期查杀手机病毒。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查询。
除此之外,我们还收到了多位市民来电,反映了不少有代表性的金融诈骗案例。同时,他们还认为市民受骗上当,最主要的原因是对银行许多绿色创新业务工具不了解。为此,本报欢迎市民继续反映类似案例,同时我们将于近期采访银行专业人士,解读银行创新业务,防范金融诈骗,使大家的财富收得妥妥的。(记者 乔馨)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