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鑫:国考本“疯狂”,小伙伴们醒醒吧
昨天上午7点,28岁的小陈就已经吃好早饭,坐在书桌前了。半个小时后,父亲开车送她前往宁波新城第一实验学校。这也是父亲连续第6年送她参加国考了。一路上,雨下得淅淅沥沥,电台里女主播在播新闻:“2013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国家公务员考试今天开考,152万人报名。”小陈有些烦躁,关掉了收音机。她下车时,父亲说了句:“别紧张,今年不行还有下年。”(11月25日新民网)
152万人参加的全国性大考,似乎有些赶超高考的架势,虽然没有高考的普及性广,也不是人生中必经的考试,但是近年来,在决定一些人的人生方向和工作计划的过程中,国考成了不折不扣的“大科举”,成功者一招“上岸”,失败者则感慨万千。152万人参加考试,最终录取人数1.9万,150万人沦落成为“炮灰”,其“惨烈程度”不言而喻,但即便是这样,也阻挡不住35岁以下的“各个年龄段”人群冲过“独木桥”的魄力和勇气。
有人将“扎堆考公”现象归咎于“史上最难就业季”,实质不然。在我看来,是越来越多的人疲于奋斗,想要求得安稳的工作和收入,这本无可厚非,有谁愿意在风险和不安中度过自己的职业生涯呢?但是公考队伍中,不乏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也有“沉迷”公考数载而一事无成的“范进们”,这实值得深思。
每四年,就有一批不同专业的毕业生走出大学校门,走向社会,这其中很多人都信心满满,奔赴公考“前线”。如今,医学生“考公”、文学生“考公”,理科生也“考公”,在公务员队伍里已经没有了“专业”界限,很多人也因为转成“公”,而和大学所学专业永远的说了“byebye”,大学生们把自己流失在了“公考”的千军万马中。六年,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从20岁到26岁,我们可以上完一个大学,可以毕业后有了两年的工作经验,赚的可能不多,但足以养活自己,过着虽不富裕但是精神充实,忙碌而又有价值的生活;我们可以遇见人生另一半,开始下一段生命新篇。但是有些人,六年来在公考的准备期、瓶颈期、懈怠期、考试、焦虑、失败中度过了一年又一年,的确是中了“公考”的毒,该好好清醒一下了。
公考的持续“高热”,“疯狂”度不减,不光是因为其稳定的工作和收入,还有国家强大的“后盾”作保障,是任何一家单位和公司都无法比拟的,更重要的一点,在我国,公务员拥有着其他行业所没有的优越感和较高的社会地位。要想彻底缓解公考热,我们真应该好好想想办法。
首先,国家应鼓励扶持中小企业引进人才,予以小企业、私营、民营企业人才引进上的政策保障;
其次,鼓励科研,在全社会形成重学术、重人才的良好氛围,给予科技人才、创新型人才在工作、生活上多方面帮助和支持,营造全心全意、专注求精的科学氛围,鼓励引导更多的大学生继续本专业,在专业、科学领域做贡献;
再次,加强大学期间设置专业的实用性,拓展社会实践,让大学生学有所用,做好大学期间和步入社会的过渡;
最后,加强公务员队伍思想教育,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引导舆论走下“公务员拥有最高社会地位”的神坛。
公考是一股潮流,还会持续,“小伙伴们”应该认清自己的优势,发挥自己在不同工作领域的特长,并不是只有“公务员”才是自己唯一的出路。勇敢的去闯,社会充满机遇,“求同存异”才是人们在社会中成长的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