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农家乐吃出“文化味”

12.06.2016  19:29

  6月5日,一场独特的客家传统婚礼表演在铜鼓县三都镇“我们农庄”举行,外地驴友、本地群众共300多人观看了接亲、出亲(开面、捆程、哭嫁)、进亲(“斩轿煞”、三迎新客、点烛、拜堂)、送亲婚礼程序。来自长沙市的陈女士激动地说:“在铜鼓,不但赏了美景吃了美食,还‘吃’了地道的客家文化大餐,真是不虚此行。”在铜鼓,乡村农家乐正抢抓发展机遇,谋求经营升级,让游客感受到浓浓的文化味。


      山水铜鼓,依托凸显的区位优势,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赏玩,乡村旅游得以快速发展,目前全县有农家乐130余家。然而,原先由于经营者经验不足、视野不开阔,绝大多数农家乐缺乏文化内涵,服务内容往往停留在吃饭、住宿上,效益并不十分理想。铜鼓县旅发委主任赖红霞说:“农家乐要乐得长久,在经营上必须转型升级,通过嫁接客家文化、民俗文化提升它的竞争力。


      卢春美是“卢家山庄”农家乐的经营者。2014年,他4次参加了县旅发委组织的外出参观学习活动。“走出去一对比,才发现自己的农家乐太没有文化内涵了,缺乏核心竞争力啊。”后来,他开始将客家人的待客礼节融入农家乐经营中:客人进门奉上洗脸水、果子茶,进餐后送上洗脸水、果子包,送客时放鞭炮。“我们还把客家文化中的年节文化、婚俗文化、饮食文化等通过宣传栏、展板等,安放在农家乐四周。客家人的待客礼仪对游客很有吸引力呢。”卢春美说,生意一下就火了起来。


      “‘卢家山庄’的变化,是我们和农家乐经营户共同努力的结果。”赖红霞介绍,县里在引导农家乐经营者美化环境的同时,重点打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客家文化,指导他们进行科学规划,挖掘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因子,如客家婚姻、农事、服饰、习俗、童谣、饮食等。如今,全县30多家大型农家乐都有了“一店一品”特色文化套餐,实现了规范化、特色化、产业化经营。


      走进温泉镇“港坳大院”农家乐,农耕文化气息扑面而来。经营户陈日新花20多万元收集了清代以来的各种农具300多件,办起了简易的农耕文化博物馆,年营业额以30%的速度递增。来自南昌的客人周先生说:“我们来到‘港坳大院’,与其说是吃饭消费,还不如说是观赏传统农具,了解农耕文化。”永宁镇的“尚丰田”农家乐自己酿制米酒、谷酒、高粱酒等十几个系列的客家酒水,客家酒文化深入人心。永宁镇钓鱼村“黄金屋”农家乐把茶文化做得有滋有味。如今,乡村美食与客家民俗文化的“嫁接”,让铜鼓越来越多的农家乐焕发出新的“魔力”。

 

  编辑:严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