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企希望“银税互动”继续完善
“银税互动”主要是纳税服务与金融服务对接,“双轨驱动”助推中小微企业发展。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金融机构和企业等对此都很支持。但“银税互动”毕竟是新生事物,其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几方面问题,银企两方都希望下一步能继续完善。
1. 关于“风险补偿”
由于“税融通”是无抵押贷款,资金风险是银行无法回避的问题。
安徽省马鞍山农商行副行长吕薇介绍说:“虽然有纳税信用的担保,我行‘税融通’业务在前期较快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少数‘税融通’客户逾期还款和呆账,这让我们在推广此项业务中越来越谨慎。”
一方面,企业对资金渴求不断;另一方面,银行对业务风险客观存在担忧。如何解决这一尴尬局面?一些金融机构人士提出由政府或第三方担保公司给予风险补偿。
中国建设银行广西分行总经理甘永红表示,除了搭建银企信息平台外,还可以由政府相关部门拿出部分财政资金,设立为小微企业贷款增信的风险补偿金,让扶持小微企业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目前,一些地方采取了一些探索性的举措。比如,马鞍山市地税局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建议对“税融通”产品配套实施风险补偿机制,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并由相关机构提供融资担保。2014年3月,马鞍山市普邦融资担保公司正式办理“税融通”担保业务,设立担保贷款补偿基金3500万元。按照税务机关提供的企业近3年纳税额和年均增长率来确定担保数额。
今年6月,山东省政府发布《关于运用财政政策措施进一步推动全省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的意见》,通过建立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分担和损失补偿机制,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保障。2015年,山东省财政安排5亿元专项资金,引导市、县政府共同设立小微企业贷款风险池,对银行业金融机构2015年~2016年向依法纳税的小微企业发放贷款形成的坏账损失,省级财政给予30%的补偿。市、县比例自定,同时银行承担相应风险。
2. 关于“征信互认”
这其中实际包含两个问题:第一,税务系统和金融机构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不同,如何有效对接?第二,在符合法律法规和双方管理规定的情况下,究竟什么信息可以提供,什么信息不可以提供?
记者采访发现,目前各地做法不完全一致。一些银行界人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建设银行北京门头沟支行副行长张宁告诉记者,除了公开的纳税信用评价结果,他希望税务机关能够提供更多规定范围内的信息。
“从银行系统来说,我们非常愿意和税务机关合作,更多地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等金融服务。”张宁表示,在合作过程中,在信息共享和信息公开方面银行有一些诉求。
目前,金融机构从税务机关得到的共享信息主要是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结果中A级或者包括B级纳税人的名单。这个名单向社会公开,但只是一个初步的信息,未来在这方面是否可以再进一步。比如,除了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结果公开以外,能否把评定标准向合作的金融机构公开。税务系统的纳税信用评价体系跟银行的评级体系有差异,要找到对接点,就需要进一步的沟通和协调。
在法律法规和相关管理规定允许的情况下,张宁希望这方面的信息能够再具体一些,如此将更有利于金融机构参考和把握。
中国银行广西分行副行长李子营希望,金融机构与税务机关建立起多层次的合作模式,比如诚信纳税客户的纳税信息分享机制。双方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就“银税互动”产品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等议题共同交流与探讨,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扶持政策提供意见和建议。在法律法规许可范围内,协调解决服务中遇到的问题,共同负责对服务合作的监督、统计与评价。
据悉,税务机关正在积极关注这方面问题,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双方管理规定条件下,下一步将参考金融机构意见,对一些尚未明确或者需要进一步推进的内容予以明确或完善。
3. 关于“扶持力度”
目前,中国90%以上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他们当中,很多都有良好的纳税记录。对于“银税互动”的扶持作用,企业普遍表示欢迎和称赞,但对于下一步的扶持力度还有更多期待。
70多岁的繁宗仁老先生是北京繁星特奇门业公司的负责人。今年1月刚拿到一笔“税易贷”无抵押贷款的他表示,自己对税务机关的帮助非常感谢,这种无抵押贷款的帮助实在很大。现在唯一希望的就是今后根据实际需要,无抵押贷款的额度可以提高。
华财联合(北京)财务顾问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洋介绍说,该公司成立于2009年,主要为企业代理记账,客户中有很多都是小微企业,涉及贷款的很多。
这些小微企业不少都是年轻人创业开办,比如90后,因此大多数都没法提供银行需要的房产等贷款抵押物。无奈之下,一些人只能选择民间私人借贷,利息高,也不受法律保护,还需要门路。
她表示,“银税互动”服务目前主要针对的还是A级纳税信用企业,有些地方最多能包括B级纳税信用企业。但小微企业特别是初创型小微企业,正是最需要资金发展的时候,但因为他们是初创期,缴税较少,有一些因为享受国家税收优惠,可能几年内都不太需要缴税,因此就没有办法参加纳税信用评定,也很难证明自己有这种还款能力。
“银行的风险考虑是必需的,我们也理解。但希望今后针对不同类型企业的不同情况,银行能有更多相应的产品推出。”刘洋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