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雕艺术继承人:一把锤子一片锡 一生只做一件事

01.03.2014  13:53

  耐用、朴实曾是人们对锡器制品的唯一印象,然而浙江永康市芝英镇有个老人,却用一双手、一把锤,伴随着缭绕于耳的叮当声,让锡器成为一种艺术品。他叫应业根,这个一辈子敲敲打打的打锡工匠、这个还肩负传承重任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用“专注踏实”四个字告诉世人,锡雕艺术是令人难以忘怀的,也是不能被遗弃的。

  非遗传承人

  锡雕 应业根

  策划:赵洁

  锡雕:

  简介:锡雕是汉族传统雕塑艺术,是中国乃至世界一门独特的工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锡雕品种多样,包括生活日用品、礼品、祭祀礼器、摆件等。锡雕技艺工序繁多,包括选材、熔锡、制版、铸造、打坯、雕刻、焊接、抛光等,成品造型淳朴,雕刻生动,地域风格浓郁,具有较高的工艺价值。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辈子就干了这一件事

  2009年的一天,应业根如往常一样,穿着自己的工作服,一个人端坐在店铺门口的坐箱上,一下又一下地敲打着手中的锡制品。突然,一个电话打破了店里的平静,他被告知当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锡雕的传承人。尽管在应业根的心中,自己是一个“打锡”的,可是听到这个消息后,他高兴坏了。他说:“这说明国家开始重视我们这些传统技艺了,不然再过二十年,怕是这项技艺就要失传了。

  对着记者说出这番话时,应业根半是欣慰半是愁苦。欣慰的是国家的重视让他能盼到一丝手工制作锡雕技艺回暖的迹象;愁苦的是自己的身体大不如以前了,究竟手中的这把锤子和这些锡雕还能陪伴自己多少日子,怕是他自己也无法确定了。“永康制作锡雕的人不少,可是没人愿意手工制作了,他们都是用机器制作。机器制作出来的东西,模式化又缺少人情味。”应业根一边用锤子和螺丝钉制作着仙鹤的尾巴,一边感慨道。一旁的老伴无奈地摇摇头,“他身体和以前不能比了。别看他说话还算利索,可是力气已经没了。但是他一旦握起这锤子和锡片,他的手就停不下来。其实昨天,他还住在医院里呢,但他吵着要回来,回来看看孩子们,看看自己辛苦了一辈子才有的这个店铺,看看这些工具和锡雕作品。

  多年来,应业根用一个锤子、一把刀片、一颗螺丝钉等工具将自己的想法和技艺烙印在这一片片锡片中。“他一辈子就干了这一件事,没办法,他喜欢,他放不下。”儿子应华升如是说道。

  挑着扁担行走“江湖” 广泛汲取众家养分

  永康素有五金之乡的美名,而芝英镇则算得上是永康五金的发源地之一。应业根就出生在这个镇子上。10岁之前,生活虽拮据但也温馨,10岁之后,父亲的突然离世给了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一个沉重的打击。

  13岁那年,应业根的母亲找到了同镇的一个打锡工匠周丰月,请求他收自己的儿子为徒。“我们永康人多地少,只有拥有一门技艺才不至于饿死。而永康的锡雕工艺可以追溯至宋代,打锡工匠通过世代相传将这门技艺传承了下去,当时从业人数不少,也算得上是一份较为普遍的工作。

  应业根的“打锡”生涯就这样开始了。三年学徒,辗转多处,最初简简单单的只是为了能混口饭吃。“不瞒你说,学徒那几年是很苦的,吃不好,睡不好。基本上,不是睡在祠堂里就是睡在寺庙中,身下是稻草,盖的是破棉被。”回忆过往,应业根笑道,“可是学徒又哪有不苦的时候呢。那个时候我们这些人就只是一门心思地想着如何学好这门手艺。

  20岁出师那年,应业根就挑着扁担走街串巷,上门加工、制作各种锡器。扁担的一头挑着一个大大箩筐,箩筐里放置着各种制作工具和锡片,扁担的那头挑着一个木制的坐箱。应业根说,自己就是坐在这个坐箱上,制作出各种锡器的。当然,最初制作的都只是些酒壶、茶叶罐、烛台等。“在我们那个时候,许多地方嫁女儿都需要用锡制成的一个酒壶、两个茶叶罐、两个烛台等作为嫁妆。

  为了生计,也为了能接触到更多的锡器制品,应业根挑着扁担行走“江湖”,足迹遍及新昌、江西、福建、湖南等地。每一次出行就是几乎一年的远行。在外漂泊了近30年,应业根聊得最多的却是“大开眼界”,“每一个地方的锡器都有独有的特色。”应业根一边工作着,一边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各地锡器的精华。那个斑驳的箩筐,那个陈旧的坐箱,是他三十年如一日投身在锡器世界的最好见证。

   静慈寺大梁上的“九莲灯

  回顾过去,应业根那三十年走南闯北的经历其实还给予了他一种敢于创新、勇于挑战的信心。上世纪90年代初,应业根曾为杭州的静慈寺制作了九个“九莲灯”。“这九莲灯每一个都约160斤重,是非常了不得的锡雕作品。当时同行的工匠们没有一个敢接下这个活,因为工序复杂、制作的又是这样大的锡雕。于是,他们找到了我父亲。我父亲一看图纸,竟是毫不犹豫就答应了下来。对他而言,这不是难关,而是挑战。”应华升眼见着父亲在之后的半年里几乎不眠不休地制作着这九个“九莲灯”。“这‘九莲灯’至今还挂在静慈寺的大梁上呢。

  在那之后,应业根意识到,也许锡器制品可以逐渐从日用品转变成艺术品。有一天,他在外看见一对塑料制成的龙凤摆设品,心生喜爱,他突然想到,自己或许可以将这对龙凤摆设品复制成锡雕制品。说干就干,回到家,应业根就着手操作起来。多日的不断制作、修正,让这对名为“龙凤呈祥”的锡雕摆设品在一次次改进中逐渐成为精品。应业根甚至在凤凰身边的树叶根部和龙的舌头根部添加了细小的铜丝弹簧以增加作品的动感,栩栩如生、精美绝伦。“这对‘龙凤呈祥’现在的售价大约是1万元,制作成本虽然不高,但卖的都是手工费。制作这一对锡雕至少需要20天的时间。”应业根笑道,“我就是喜欢琢磨,路上瞧见些花花草草、小狗小猫,我都会考虑能不能做成锡雕呢?怎么做成锡雕呢?

  应华升忍不住插嘴道:“我父亲做的梅花鹿特别好看,他打出来的每头鹿的脚都是不一样的。父亲常教育我说,无论做什么事情,专注地、踏实地干一辈子,总会干出点名堂的。

  儿子成为他最忠实的徒弟

  日本著名民艺理论家、美学家柳宗悦曾说:“良器能够纯化周围一切,人们的慌乱心态,也能因此而心平气和。”而锡器,被誉为“盛水水清甜,盛酒酒香醇,储茶味不变,插花花长久”的美器大抵也具有这样的功效。但前提应是,这个美器够纯净。

  应华升说,父亲一直坚持用最好的锡原料制作每一个锡雕。“过去的锡器因为含铅量高,容易变黑,后来条件允许后,父亲一直使用99.9%的纯锡制作锡雕。”但是,用纯锡做原料其实是“自找麻烦”。他说,因为用纯锡制作的茶壶等锡器,如果在烧制过程中温度掌握不够,制作出来的锡器就容易出现漏水等现象。而只含有50%锡的锡器则对温度没有这样的高要求。

  应华升介绍说,“锡艺的工艺流程比较复杂,大的工序就约有十道。首先要将锡条原料熔化,这就需要严格控制温度,然后将原料铸压成锡片,之后根据需要将锡片裁剪成各种形状,再经过敲打、焊接、锉刮、抛光、组合、雕花、刻字等一系列流程,才能打造出一件古色古香,光泽清亮,晶莹夺目的锡器。

  他之所以对“打锡”技艺这般熟悉,是因为他自小便随父亲学习锡艺,但应华升坦言自己也曾有过一段放弃锡艺的日子。那段时间他改行从事钢材生意,也是有声有色。但是,2009年的时候,他还是舍弃较轻松又有高回报的工作,重回锡器行业。应华升说,那全是因为父亲。多年来收徒不顺的应业根将自己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应华升的身上。如今,应华升终于踏踏实实穿上那身工作服,代替父亲守在店铺内,延续着父亲的动作,一锤又一锤地传承着锡艺。

  “你知道我父亲住院的那段时间常念叨的是什么吗?”应华升放下手中的锤子说道,“他说他脑中还有许多图案要等出院后赶紧制成锡雕。”可惜的是,应业根在采访后却因为身体状况不佳不得不重回医院。应华升叹了口气,轻轻说了一句:“不知道我父亲还能不能再拿起他的工具,但我知道他放不下锡雕。”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

高山族:高山族儿女有句心里话
微风徐徐,山雾袅袅,一路循着茶香,上饶之窗
仫佬族:以梦为马,绣出仫佬人的中国梦
广西罗城县是我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上饶之窗
哪些“大帽子”文艺社团是“李鬼”
 【诚信建设万里行】     哪些“大帽子”上饶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