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舌尖”上的众口难调

20.05.2014  11:51

舌尖上的中国》,作为一档介绍我国美食生态的大型节目,显然一开始即获成功,否则,也不会时隔两年继《舌尖1》后又乘势录制开播《舌尖2》。但未曾料想《舌尖2》播出几集后,竟遭到网友激烈吐槽:某些段落和人物身份涉嫌造假,某些场景涉嫌摆拍,众吃货也评价口感不敢恭维乃至败了胃口,如是云云,不一而足,令编导人员穷于招架,颇扫兴致。

虽为吃货,两季《舌尖》播出以来,也曾零星地看过两三集,故留下的印象甚为粗浅。总体评价 “说得过去”,即不似追捧者形容得那般天花乱坠,也并非吐槽者贬损得几乎一无是处。我之“中庸”,自以为与圆滑无涉,而感觉确有些意思尚要表达。

抛开纪录片中的所谓硬伤(如抄袭、造假等等),节目中许多关键的旨趣其实都大可商量。《舌尖1》似更着力于形而下,美食就是美食,“能指”就是“所指”,各地著名大菜佳肴的色香味形连同烹制过程一一直接端出,世人开眼,老饕欢欣;其受欢迎或更因我国民离吃不饱肚子的历史并未远到哪儿,“以食为天”的情结依然坚固而恒久。

到了《舌尖2》,指向发生了变化,至少编导们在标榜“人文多过美食”。于是我们果然见识到寓美食于故事、于节令、于自然、于民族特性之中的尝试,虽然这些尝试有时不免浅陋、粗糙,但你还是难以否认个中新意和追求。我认识的数位中老年文化人,甚至还对这样的旨趣加以追捧。不是吗,如果仅仅从美食到美食,《舌尖》系列又与当下充满电视的如“美女私房菜”、“天天饮食”、“满汉全席”一类制作有何差异。

好吧,让我们把“人文”暂且放在一边,仅就美食谈美食,难道同一旨趣的点赞者间就没了冲突?一些营养专家立马就对《舌尖2》中的“原生态”美食发出警示:土法采野生蜂蜜,难保不含有毒生物碱;古法木榨菜籽油,芥酸含量很难控制等等。此外,我也相信讲究、挑剔一点的家庭主妇,对片中绘声绘色讲述的千般美食,会有自己的成见。

说到美食,我们观察到,这其中也关涉人生观。记得数年前,以洪昭光教授为首的一批养生保健专家大获追捧,全国巡回宣讲的养生保健秘诀四下里传扬。洪教授“健康长寿”的价值取向不言自明。但他这一套在专栏作家、美食家沈宏非先生那儿却不被待见。沈先生的大意,仅仅为了长寿,这个不宜多吃,那个不宜少用,处处有禁忌,时时不自在,那个长寿,不要也罢。

其实说到底,《舌尖》系列乃一文化传播媒介。文化这玩意儿,本来就含量丰富,边界模糊,见仁见智。好的文化传播行为,技术因素除外,更强调宽容、真诚和推己及人。在这里,传方、受方莫非如是。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