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为防罗圈绑孩子腿 专家:易致"脱胯"
调查:紧绑腿,婴儿“脱胯”发病高十倍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也就是俗称的脱胯,它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先天畸形。”山东省立医院儿骨科主任王延宙解释说,该病是指股骨头在关节囊内丧失其与髋臼的正常关系,以致在出生前及出生后不能正常发育。该病对儿童发育影响较大,是导致儿童肢体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
目前,有许多理论阐述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病因,如机械因素、内分泌诱导的关节松弛、原发性髋臼发育不良和遗传因素等。“其中,臀位分娩的婴儿,该病发病率要明显高于头位产的。”王延宙说,这是因为臀位产时胎儿会受到异常屈髋力等。
除了遗传、环境等因素外,生活习惯尤其是襁褓习惯也是造成该病的重要原因。统计显示,习惯背婴儿的民族该病发生率低,而喜欢用捆绑方法的民族,其发生率明显增高。
“我们在门诊上发现,来自山东省菏泽、济宁、枣庄等地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相对集中。”王延宙介绍,经过追踪病例和询问病史发现,一些家长受“小孩腿不绑直,就会长成罗圈腿”的错误观念影响,普遍采用“蜡烛包”、紧绑腿的不良襁褓养育方式,造成股骨头从关节窝脱出。
传统的“蜡烛包”襁褓方式,是指把宝宝的胳膊、腿拉直,然后紧紧地用小被子包住。据说,这样能防止宝宝长大出现罗圈腿。但其实这种襁褓方式不仅可能影响宝宝肺部发育,还可能诱发新生儿髋关节脱位,影响髋臼的发育。
山东省立医院社会工作办公室与该院小儿骨科,组织志愿者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数据表明,上述地区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发病率高达10‰,是平均发病率的十倍。
“此外,该病还更钟情于女孩。调查发现,女孩的发病率约是男孩的6-8倍。”王延宙解释说,女孩高发,可能因激素等原因,女孩的韧带相比男孩更为松弛,髋关节脱位发生几率更高。
提醒:发现早了只需矫正,晚了后果严重
“除了发病率挺高,该病更重要的危害是发现不够及时。”王延宙说,该病初期症状不明显,家长很难注意,“往往是到了孩子会走路时,由邻居或其他人提醒,家长才注意到。可到了这时再干预治疗,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据介绍,跛行常是该病患儿就诊时家长的唯一主诉。“如果是一侧脱位,就是跛行。”王延宙边说边演示了起来,“如果是双侧脱位则表现为‘鸭步’,就是像小鸭子走路一样,患儿臀部明显后突,腰前凸增大。”
“要是到了有这些症状时才发现,往往已经比较晚了。”从国外留学从医多年的王延宙不无痛心地说,“按说这个病发现得早,大部分不需要手术,只需要佩戴‘挽具’,就是我们俗称的吊带,进行矫正即可,花费很低。但在我国该病误诊、晚诊率很高。”在该院就诊的髋关节脱位患儿,有50%到了必须要手术治疗的程度,“手术不仅费用要高一些,效果也要看患儿病情。”
王延宙介绍,最好的治疗时机是婴儿出生6周以内就佩戴挽具进行干预。“发现得越早、干预得越早,效果越好,如果及早干预,能有95%的患儿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但如果发现得晚,或不能正确治疗,可能会造成孩子残疾等严重后果。”
对如何才能更早发现“小儿脱胯”,王延宙提醒,如果是还不会走的孩子,此类儿童往往有大腿皮纹不对称,双下肢不等长,脚尖的位置不对称等症状;如果是会走的孩子,一侧髋关节脱位表现有跛行,下肢不等长等,双侧脱位者行走时身体来回摇摆,表现为“鸭步”。
“婴儿出生后,最好找相关医生进行下体格检查,如果条件允许或者怀疑存在髋关节脱位的可能,可以做B超进行排查。此外,要抛弃不良的襁褓方式,不要绑腿。”王延宙说,目前该项目虽还未纳入免费的新生儿筛查,但很多妇幼保健机构及医院都已经掌握了该病的筛查技术。
据介绍,为让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得到科学规范的治疗,王延宙与省医学影像所专家联合技术攻关,制定了详细的防控方案。该项目曾被列为全省医疗卫生“十大惠民项目”付诸实施。将髋关节检查纳入婴幼保健项目,培训妇保人员,建立预防筛查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