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阿列克谢耶维奇《我还是想你,妈妈》

18.12.2015  13:02

  □张光茫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白俄罗斯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虽然陌生,但还是激起了我的阅读兴趣。手中正读的,就是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最新著作《我还是想你,妈妈》,从中我读到了震撼心灵的历史疼痛。

  二战期间,数百万苏联儿童死亡,该书是幸存者的口述实录。战争发生时,他们只是2至12岁的孩子。这本书就是孩子们眼中对战争的真实再现。这是孩子们讲述的战争,不是战士,不是政治家,不是历史学家讲述的战争。孩子是战争最公正,也是最不幸的见证者。在他们眼中,战争有不一样的面孔,他们的回忆,让人体会到了生命的脆弱和不确定性。书中,阿列克谢耶维奇没有辩解什么,她只是一个记录人。她让历史疼痛,她让文字叫喊,她写下不一样的战争,没有童话书,没有玩具,有的是扯人心肺的伤痛。

  战争的残酷不容置疑。在被残酷笼罩的幕布下,亲身经历的人所付出的惨痛代价以及他们的所思所想,应该被世界听到。这些孩子们没有上战场,可是他们看见,住在家里的德国士兵用开水烫自己的弟弟;他们看见,敌人用大棍砸碎爸爸和很多叔叔阿姨们的脑袋;他们看见,有人在街道上枪杀自己的祖父;他们看见,奶奶被绑在床上赤裸着身体;他们听说,妈妈看着姐姐被狼狗吃掉,一块一块的叼回肉来。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文字掀开了历史幕布的一角。只是这样的声音,听到的人太少太少。

  战争中的孩子没有童年。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说话不会微笑,有的终生不敢接受幸福,不相信美好,没办法和另外的人生活在一起。他们只记得自己被抛向火车,带到集中营。战争让孩子慢慢成了斗士。他们来不及感受童年的美好,被逼着迅速长大。数着炸弹,数着伤兵,他们学会了数数;预演着可能遭受的刑讯逼供,他们学会坚强;战斗在第一线,出生入死立下大功,他们学会了战争的真义。可与此同时,他们的身体却来不及长大:“我们所有在保育院里的孩子都发育得很慢……也许是伤心的缘故。因为很少听到温柔的话语,没有妈妈的陪伴不会长大。”这些文字敲击着心灵,让人感受到那种不在场的痛。

  战争的语言常常被粉饰,但在纯真的孩子面前,掩盖并不那么容易。集中营里的孩子挤破脑袋想去吃粥,纳粹声称每天只能供应十个人,有孩子忧心地寻思:那些喝到粥的孩子为何再没有回来呢?给他们看棒棒糖的叔叔杀死了他们的小伙伴。稚嫩的心不得不学会抵御诱惑,讨好和求饶都是徒劳,唯有竭尽所能变得顽强。阿列克谢耶维奇成功地表现了孩子的茫然和恐慌,深深触动了人的内心。战争爆发时,这些口述者最小的只有2岁,被剥夺的童年是他们一生的梦魇。有人害怕触及往事,有人不堪目睹记忆中的物件,有人拼命用物质弥补缺憾,有人失语、结巴、战栗、寡言。不知道阿列克谢耶维奇是怎样叩开他们的心扉,让他们面对伤痛,回顾历史。无论这些事离我们有多远,那些声音都会让我们感同身受,如有切肤之痛。那些声音让我们明白,要好好珍惜当下!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