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腾讯并非你死我活 烧钱抢客似乎已临终点
时下最热门的打车应用软件——腾讯旗下的“嘀嘀打车”调整了微信支付返现的推广活动,而背靠另一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资金支撑的“快的打车”虽然否认了“补贴活动即将结束”的传言,但市场预期,他们也不可能坚持太长时间了。无论嘀嘀还是快的,烧钱抢客竞赛似乎已临近终点。
对于嘀嘀与快的的竞争,很多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竞争。道理很简单——同时装备两部手机的出租车肯定是极少数,而不管是乘客还是出租车,利益永远都是他们选择站队的决定性因素。如果一方因资本实力不济而率先退出,那么市场份额肯定会被另一方所取代,到最后功亏一篑。
这种观点在当前非常流行,很多人都在等着看嘀嘀和快的的好戏,大家都不相信腾讯或阿里这两大互联网巨头会达成合作共识,因为在互联网的生态圈里,确实很难容下两个实力相当的对手,因为这关系到企业的估值,一般“老大”的估值要超过“老二”数倍,因此二者一定会在打车软件这个O2O细分市场上最具粘性的产品之战上分出个高低上下。
从既往的互联网领域的各类“战斗经验”看,这种结局确有可能发生。但市场局限条件变化之快超乎人们的想象,如果两大寡头之间的竞争策略根本的目的在于与一个更强大的第三者抢夺市场,那么这种竞争就可以摆脱“囚徒困境”的怪圈,进而连结成一种竞争性合作关系。
事实证明,两大巨头之所以花大费用去推广,最根本的目的是想抢占未来互联网盈利模式的制高点——金融。金融的广度和深度是当前互联网公司传统的广告模式所不可比拟的,其市场潜力更是不可想象,简简单单一个余额宝已经撬开了传统金融的大门,而要扩大战果,打车应用这个入口可谓如虎添翼。
通过打车软件补贴用户推广支付工具,进而再通过理财手段绑定客户,这笔补贴费用其实已切切实实地转变成了未来盈利的基础。从推广效果看,补贴模式恐怕要比传统的广告模式效率高得多。看似是你死我活的竞争,但现实的结果却是数百万、上千万乃至上亿的客户都通过打车软件绑定了支付宝、微信支付。这样的竞争,真的会有输家?孙春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