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佩斯:春晚小品不能像说相声
日前陈佩斯就北京喜剧艺术节的内容接受采访,从喜剧节聊到了很多别的内容,越发映衬出他对喜剧的贯通。其中有一段涉及“开心麻花”团队的访谈,更是非常有趣。
在陈佩斯看来,“开心麻花”团队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但是他却并不认可“麻花”团队在春晚上的表演。他认为春节晚会这样的一个平台需要一些短小精悍的“胶囊”型节目,因此得更加凝练紧凑,冲突更加激烈。这倒是个有意思的观点,看来陈佩斯把整台晚会看成一个舞台剧了。
回想当年陈佩斯在春晚表演的几个小品,跟后来春晚上的各种小品还真是有很多的不同。比如《胡椒面》,那就是一个没法在收音机里播放的节目。即便是有一些台词的《吃面》,也还是没办法通过收音机欣赏。
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春晚中的小品变成了“语言类”节目,几乎所有春晚的小品节目都可以通过收音机毫无障碍地欣赏,这意味着需要看的小品已经可以闭眼听了,小品开始更多地要求故事性和哲理性,笑点也从戏剧化的冲突转向了情节化的矛盾。这样一来,小品的内核从戏剧变成了相声,而相声借助语言这个载体,没有人会在演员一出场就哄堂大笑,但是戏剧则不同。当年《胡椒面》中陈佩斯一亮相就赢得满堂彩,这是典型的戏剧特征,他的表现更多依赖于肢体、表情、神态等等综合因素,因此,戏剧化的小品,其张力远大于语言化的小品。
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来看,“开心麻花”在春晚上的表现不能算是精彩,它还是过于故事化,太多的铺垫让小品缺少冲突的爆发力。但是某种程度上,我倒是觉得陈佩斯对于“麻花”过于苛刻了,春晚上的“麻花”虽然有过多依赖语言之嫌,但是戏剧化的元素多少还是有些回归。所以“麻花”小品虽然不能称精品,但绝不是失败的作品。
分析完了小品,我越发觉得春晚要想精彩,的确需要一个理论与实践相贯通的真专家才行,陈佩斯老师那么忙,上春晚大约是没有可能了,但冯小刚导演能不能三顾茅庐聘请他做个艺术顾问,哪怕组织团队上陈老师那儿听听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