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武宁:特殊姓氏理应特别对待
在蚌埠怀远县古城乡庙荒村,有着上千名村民,他们都姓“钅且”(音同“池”)。因为这个字在电脑上打不出来,要想用他们自己的名字存款、买房,都办不了,只好用媳妇的名字。庙荒村的干部鉏正标说,这个怪姓本应写作“鉏”,在推行简化字后,“鉏”被简化成了“钅且”,结果电脑上无法打出,给他们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7月7日安徽商报)
从传承文化角度看。有着5千年灿烂历史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有许多在中国思想史上有地位的学说流派,也有许多人民性和民主性的好东西,更有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对个人、家庭、国家和社会起到了巨大的维系和调节作用。其中,用以承载中华文明的汉字魅力,更是中国文化精华的凝结,不论它的起源、发展亦或写法,都是这世间独一无二的,承继着一段故事,弥漫着一股文化气息。安徽“钅且”(音同“池”)姓亦是如此,鉏姓,源于妘姓,出自夏王朝中期有穷鉏氏,据传或为著名神箭手羿的后人,该姓堂号“触槐堂和忠信堂”,推测此姓先祖鉏麋还有一段忠义的故事。由此可见,“钅且”字隐藏着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历史片段,其蕴涵的传统文化不仅需要继续延传,更需要进行保护性挖掘。
从传宗观念分析。姓氏承载的文化血脉不宜随意变更。古语云,“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改姓在传统观念中甚至是一种耻辱象征,原因在于姓氏已经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彼此区别的称号,更意味着家族的声誉和血脉联系,体现于文化传承的基因。“钅且”姓在汉字中虽然属于生僻字,“鉏”在经过简化后变成“钅且”,尤其是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钅且”字连电脑也打不出来了。面对生活麻烦和尴尬,蚌埠怀远县近千村民宁可空着姓,也不变更,转而申请要求把简化字改回原来的“鉏”字,即充分说明该姓作为一个种族的标志已融入血脉、深入骨髓。
从文化现象理解。姓氏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意味着家族香火的延续,一个宗族的姓氏得以代代相传,影映的是对自己宗族文化深层次内涵的情感认同归依,“鉏”姓在历史的长河中没有被自然淘汰,必然自有其文化交融、发展的轨迹,折射着该姓氏人们内心的各种情感、心理。公安部门虽然同意将“钅且”姓改回“鉏”,但仍然有一些部门,如孩子学籍、银行存款、火车票等,没能将该姓氏融入生活常态,其实是一种消极和懒惰的工作态度。
从规范汉字使用来说。“鉏”字在《中国姓氏大辞典》和现代字库中都有收录,通过电脑造字或字库中增加生僻字根,解决并非困难。也许就是输入法上的问题,公安部门能在身份证和户口本上输入,那么在其他部门同样也能做到。为避免几千村民生活麻烦和尴尬,将诸如“鉏”字的生僻字统一收集整理,录入《通用规范汉字表》,既能解决村民因姓氏困忧而导致的存钱难买房难等生活麻烦,更能提高行政管理与社会行为的效率。因此,对生僻字引发群众生活因忧,应当通过把语言文字工作纳入科学规范的法制轨道,用法律武器保护生僻姓氏,增强语言文字的权威性,有效解决好群众因字导致的生活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