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曾创建试验乡村师范校 每天住牛棚

04.12.2013  17:49

核心提示 :当年晓庄学校的小学生陈云生说:“他每天就住在牛棚里面,和老牛生活在一块儿。”他在给家人的信上说自己:“快乐得像活神仙一样,整日打赤脚,穿草鞋,自由得很。

(陶行知 资料图)

本文摘自:中新网,作者:郝也,原题:《陶行知曾创建试验乡村师范校 每天住牛棚

南京城北晓庄的“行知园”,如今是两所市属名校——南京卫生学校和金陵科技学院的校区。但在八九十年前,这里还是穷乡僻壤,36岁知名教育学海归陶行知的到来,使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如果走到金陵科技学院校园深处,会看到一幢别致的建筑,正中堂屋的屋顶是圆形的,远看像一顶斗笠,“帽檐”下的两个字是“犁宫”。这里是“陶行知纪念馆”所在地。馆长王向友守着犁宫已有很多年,他告诉记者:“当年的犁宫,是陶行知自己用毛竹搭建而成,现在看到的犁宫,是按照当时的格局原址重建的。

南京是陶行知的第二故乡。”王向友说。

成绩第一毕业于金陵大学

1914年,23岁的陶行知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金陵大学,并在毕业典礼上宣读论文《共和精义》:“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

时任江苏省教育会副会长的黄炎培正于台下观礼,对陶行知的论文印象十分深刻,以至于32年后陶行知去世,他题写挽诗时,想起的仍是那次见面的场景:“秀绝金陵第一声,当时行知号知行。

入读金陵大学,是陶行知人生重要的转折点。此前,他是徽州的一个穷小子,在旧式学堂接受启蒙,在教会学校接受初等教育,人生轨迹近乎寻常。直到1909年进入汇文书院(金陵大学前身)后才得以改变。在金陵大学的5年,陶行知“如鱼得水,甚为欢洽”,崭露头角。

他身在校园,心系天下。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他毅然弃学回到家乡徽州参加了辛亥革命的地方起义,并担任了州议会的秘书。后来他回到金大继续学业,仍以“金陵光”学报中文版主笔的身份,在青年中大力宣传“在学习上追求真理,在革命上杀身成仁”的壮志。

金陵大学为教会高校,陶行知浸染其中,逐渐受基督教精神影响。日后,司徒雷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这位昔日高足的基督教精神印象深刻:“(陶行知)一生从事教育,坚信博爱,后主张小先生制,均为基督教精神之最大发挥。”

但陶行知并非基督教徒。其子陶宏在回忆录中写道:“父亲一直是在教会学校里长大的,但是他不是基督徒。我们家以前客房墙上挂着一张耶稣的像,那不过是表示我们大家对于耶稣舍己为人的自我牺牲精神的景仰而已。

为事业抛弃400块大洋月薪

陶行知再来南京时,已从学生变成老师。他从金陵大学毕业后,进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成为杜威的学生。1917年,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开展得轰轰烈烈,“新教育”也被提上日程。这一年,陶行知应邀回国,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担任教育学专任教员。

一开始,陶行知在南京高师的教育改革是技术层面的。比如改“教授制”为“教学制”,因为“人师之责,不在教学生,而在教学生学”;将原来的固定科目改为“选科制”;实行“男女同学”……陶行知的种种举措,使南京高师一时间成为国内教育改革典范,和北京大学的改革遥相呼应。

五四运动后,“中华教育改进社”成立,陶行知被聘任为主任干事。他毅然抛弃了每月400块大洋高薪的大学教授职务,介入“平民教育事业”中去。由于陶行知等人的工作,南京的平民学校“忽如一夜春风来”,很快出现了126所平民学校,学生近5000人。

陶行知的平民教育方式是自由的、随时随地的。他有次到蒋梦麟家里吃饭,提议要在这位时任北大代理校长家里扫盲。他见蒋校长面露难色,就问:“北大代理校长家里可以容得下不识字的人吗?”蒋校长回答:“错是不错。”陶行知说:“既是不错就要干。从今天起,家里的人不识字的都要读书,识字的都要教书。”蒋校长找来他的世兄和门房,陶行知就教了他们一回。他们很高兴,立刻去教老妈子和车夫。见到这情景,蒋校长对陶行知说:“你很有传教的精神。

在晓庄住牛棚“快乐像神仙

为了更好推进平民教育,陶行知决心从城市走向农村。1927年,陶行知放着一个大学(武昌高等师范学校)的校长不当,在南京北郊创办了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即晓庄师范,提出并实践“生活教育”理论。

1927年3月15日,几乎全由陶行知私人筹集经费,晓庄师范正式开学,陶行知称之为“生活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第一天”。他把小庄改名“晓庄”,把附近的老山改名为“劳山”,表达日出而作的意思,并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口号。

一开始,晓庄师范就和其他的学校不一样:开办之初没有校舍,所有的宿舍、厨房、厕所,均由学生自己建设;没有老师之称,只有指导员之称,陶行知称,“农夫、村妇、樵夫都可做本校的指导员”。学生在这里拥有以往完全不一样的生活:在学习之外,还干农活、看戏剧、学烧饭……他认为“学生成为农民,自然放下身段,和周边的乡村连成一体,下意识参与乡村建设”。

陶行知初到晓庄,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当年晓庄学校的小学生陈云生说:“他每天就住在牛棚里面,和老牛生活在一块儿。”他在给家人的信上说自己:“快乐得像活神仙一样,整日打赤脚,穿草鞋,自由得很。

1928年8月,晓庄师范改名晓庄学校,此时的他已有8所中心小学、6所中心幼稚园、3所民众学校、2所民间医院、1所木匠店等。陶行知说:“我们要以乡村学校做改造乡村社会的中心,我们要与农人、小朋友做同志,要这样才可以发生很大很大的力量。”此时,他已经认定教育改造是乡村改造的重要手段。

不过,这个被陶行知寄予极高希望的实验,不到3年就被当时的政府查封,宣告终结。许多学生遭到逮捕杀戮,陶行知也被通缉,逃亡海外。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陶行知的许多教育思想,放到现在看依然很进步。陶墓前的楹联“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馆前的铭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至今一遍遍被人引用。

就在上周六,“行知教育思想实验学校联盟”在南京晓庄学院附小成立。联盟学校学习陶行知,不仅是学他的教育理念,更是学习一种爱的情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有爱的教育才会风生水起,没爱的教育势必槁如枯木。爱学生就必须为学生的人生负责,教师要把崇高的德行、做人的准则、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道理通过言传身教,于潜移默化之中渗透进学生的心灵。

教育者需要有教育思想,思想首先源于承载了几千年文明的中国教育思想,而陶行知教育思想无疑是其中一座巨大的精神宝库,永远值得我们去探索和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