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雅雯:内地与香港科技合作有新机遇
由香港理工大学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专家合力研发的“相机指向机构系统”,2013年12月14日随嫦娥三号探测器顺利在月球表面软着陆。成为香港与内地科研合作的又一成功实例。人民网年度赴港主题采访的其中一站来到香港特特区政府创新科技署,助理署长林雅雯就香港与内地科研合作已有成果及未来发展方向,接受了本网专访。
科技创新需要“官产学研”共同推动
人民网:香港创新科技署一直致力于引领香港成为以知识为本的世界级经济体系。请您介绍在此方面开展的重点工作?
林雅雯:特区政府致力缔造有利发展创新科技的环境,加强在硬件、政策和资源方面的配套。但科研的良好发展除了靠政府推动之外,还必须要有其他界别的参与和支持。我们一直强调官、产、学、研的合作,所以政府跟业界、学术界和研究机构都需要共同努力。在推动这方面的发展上,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署主要有五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第一个方向是希望提供一个良好的硬件配套给科研机构去发展,比方说香港科学园,就是我们的旗舰建设之一,是供科技公司创业、设点和发展的园区,同时也提供很多配套服务,比如一些共用的实验室,或者提供推广业务方面的咨询服务等。
第二,在软件方面,主要是资金方面的支持。创新科技署下有一个创新及科技基金,基金设立的目的就是为了鼓励一些科研项目,不仅是在大学或是科研机构里去做科研,更鼓励他们去和业界合作,使科研可以商品化。
第三,在人才培育方面,香港的大学教育做得非常好,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内地学生来港学习。希望能够多培育优质人才,并让他们日后在科研的版块继续发展。
第四,我们也希望可以通过和内地以及国际一些其他科研部门或机构进行合作,让香港的科研技术或设备能够跟内地、跟世界接轨。
第五,我们还努力在社会里推广创新科技的文化,让大家多认识香港的科技发展。就着小朋友和年轻一辈,我们做了不少工作,同时也有面向不同年龄层的推广工作。比方说,香港每年都有一个非常大型的活动,叫创新科技嘉年华,这个为期九天的活动在2013年11月吸引了二十多万人来参与。我们期望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让社会里更多的人知道科技的重要性。
提升创新能力及发展科技需要长远投资,特区政府多年来不断投入资源和推出新措施以提升科研和创新能力。我们有信心透过官、产、学、研各界别的共同努力,政府定能推出相关政策或措施以切合业界的需要,以协助推动香港的长远经济发展。
内地与香港科技合作成果颇丰
人民网:香港与内地科技主管部门的沟通机制如何?
林雅雯:多年来,香港在中央和省市层面已建立科技合作的机制。在中央层面,我们与国家科技部对应合作,也与内地省市的科技单位交流合作,比如透过泛珠三角区域科技合作联席会议等机制保持密切联系。
为促进内地与香港的共同繁荣和发展,更有系统地加强两地在科技及其产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国家科技部和香港特区政府于2004年5月在港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建立科技合作委员会协议》,成立内地与香港科技合作委员会,负责制定和统筹两地的科技交流和合作。委员会的运作一直非常良好。因此,我们双方在2013年8月底在西安召开的第八次会议上续签了即将届满年期的协议,以便内地与特区政府在委员会的框架下继续有效推动两地科技合作与交流。
根据中央政府支持特区政府发展创新科技的政策措施,《内地与香港科技合作委员会协议》列明了双方在国家科技计划的政策层面,以及重点实验室、产业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基地建设方面加强合作。
委员会推进的合作成果颇丰,比如成立国家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从2005年开始,科技部一共批准了16间在香港成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又比如推荐香港专家进入《国家科技计划专家库》,科技部已批准56名由创新科技署推荐的香港专家入库,建立两地科技合作平台。科技部于2012年6月批准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伙同南京东南大学,建立国家专用集成电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香港科技园公司获科技部批准先后建立香港国家绿色科技产业化(伙伴)基地和香港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化(伙伴)基地。
展望未来,双方将继续在委员会的框架下积极推进合作。例如推进第一轮香港的大学和研发中心申请成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的工作,于2014年第一季接受申请;以2015年至2016年为实施目标,启动第一轮向12所在2010年或以前成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进行评估的预备工作;以及推荐更多新建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伙伴)基地。
创新及科技基金推动科技产业
人民网:香港在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化方面有哪些经验?
林雅雯:产业化是推动科技发展方面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无论是内地、香港,甚至外国也好,往往会出现一个情况,就是大学里有很多出色的研究,但是如何将研究取得的新技术应用到产业,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却不太容易。也因此,我们致力透过创新及科技基金推动科技成果商品化。
除此之外,香港特区政府在2006年成立五所研发中心,负责在五个科技范畴推动应用研发活动,以及促进商品化及技术转移工作。五个科技范畴包括汽车零部件、物流及供应链管理应用技术、纺织及成衣、纳米及先进材料,以及资讯及通讯技术。香港已在这些科技范畴建立研发优势,有助相关产业提升竞争力。
研发中心累积了七年多的经验,在业界的地位得以巩固,并担当着促进“官产学研”科技合作的角色。至今,五个中心已进行超过570个研发项目,涉及的创新及科技基金资助总额逾33亿港元;而它们在取得业界赞助水平方面,亦有满意成果。研发中心致力推动技术实践化、商品化,比如由香港物流及供应链管理应用技术研发中心与香港海关合作研发的电子锁应用技术,该技术可简化空陆及海陆转运的清关程序。
此外,香港科学园是香港重要的科技基建设施,共有超过440间公司进驻。租户大致可划分为五个产业群组,即资讯科技及电讯、电子、生物科技、精密工程以及绿色科技。科学园第一及第二期的租用率超过96%,成绩斐然,反映这些产业群组的活力。第三期发展工程现正全力进行,该期将重点发展绿色科技。我们所面对的环境问题与日俱增,因此由绿色科技衍生的技术应用具有可观的市场潜力。
推进以港、深、广为主轴的区域创新格局
人民网:在粤港合作框架协议里有这样一个目标:要在2020年前,将珠三角地区打造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区域之一。其中,创新科技产业的发展是成败的关键,在此方面香港将发挥怎样的作用,又会有哪些机遇呢?
林雅雯:我们和广东省在科技方面的合作非常密切。粤港双方会基于合作框架继续实施关键领域的重点项目的联合资助行动。另外也支持香港的研发中心和广东科研机构和企业对接合作,并欢迎广东大型企业到香港设立科研中心。
在推进区域科技合作方面,香港的研发中心,比如说香港的应用科技研究院其实和多家大学的研究团队都在积极与在广东省的科研机构和科研企业展开合作。另外,我们也设立了一个深港生产力基地为产业提供支援服务,与当地科技园区积极加强合作等。从2010年1月开始,已经有七个香港的团队获邀请到广东去设立研发基地。
除此之外,依据粤港科技合作资助计划,到2013年11月为止,香港的创新及科技基金已经资助了209个科技项目,资助总额已经达到了7.5亿港元。其中有56个项目是香港和广东省或深圳有关政府单位共同资助的项目。这项举措对于双方科研机构帮助很大。
在和深圳合作方面,我们在2009年3月就通过了一份3年的行动计划,推动两地的科技合作。合作的范畴也涵盖了不同科技领域,比如说生物医学、集成电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及太阳能。除了政府部门,大学研发机构和社会团体都参与当中,显示了两地科研界对于深港双方的科技合作发展的支持。除此之外,香港也有一些大学在深圳设立产学研基地。
内地与港科技合作新机遇
人民网:内地未来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这其中,蕴藏著香港与内地科技合作的哪些新机遇?
林雅雯:内地与香港在科技合作方面有互补优势。香港是一个国际化的城市,法规跟国际接轨,也拥有优质的大学,在科研以及基础建设方面也有不少的投入。人才方面,他们既懂英语也懂中文,有双面的优势。内地在资源方面对于科技投入确实是很多的,市场潜力巨大,而且拥有庞大的生产基地、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强大的科研实力。
香港科技发展的一个重点是与国家的科技发展融合,充份利用香港背靠祖国的优势。我刚才提到的委员会机制,正好为内地与香港的科技合作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和沟通渠道。我们感谢科技部过去一直大力支持委员会的工作,并衷心希望双方继续努力,在未来加强有关方面的合作,充分把握新的机遇。
在2014年我们也会有一些新的工作。比如说国家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在港已经有16家,我们希望进一步做好评估的工作。除此之外,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现在香港有一家,希望未来会有更多这样的香港分中心。(记者 杨成 赵艳红 杨牧 李智勇)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