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时节小心“寒湿”伤脾 起居防寒保暖勿放松
图/新华社
2月19日是“雨水”节气。雨水时节,天气变化不定,是全年寒潮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乍暖还寒的天气对人们的健康危害极大。据了解,今年的年运属于“土气”太过,雨湿之气较为明显。而寒湿之邪最易困着脾脏,内外之湿气相合而为病,容易导致脾胃运化功能的损伤。因此,中医认为,雨水时节尤要注意调养脾胃,“脾胃健旺”这是养生之本。
饮食,以调养脾胃为要
因为春天肝气旺,肝旺容易抑制脾土而引起脾胃病,而酸味是肝之本味,所以,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如燕麦、南瓜、板栗、红枣、山药等。不宜食酸收之味,因为酸味入肝,具收敛之性,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所以像酸菜、山楂等食物应少吃为好。
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林嬿钊说,由于雨水时节湿气较大,可适当多食化湿的食物,如益气化湿五指毛桃、鲫鱼,健脾祛湿的云苓、薏米、砂仁等。另外,此时脾胃容易受损,还应注意少进难以消化的食物,尤其是老年人更应注意,像粽子、年糕等黏冷肥腻之物均应少吃,以免影响脏腑的正常功能。
春季为万物生发之始,阳气上升之季,应少食辛辣、油腻之物,以免助阳外泄而伤肝损脾。
起居,防寒保暖勿放松
雨水时节,天气变化不定、寒潮频袭,若不注意,最易生病。林嬿钊说,在这一阶段,生活起居尤其要注意防寒保暖,预防感冒、流感等疾病的发生。
1、适寒温:春寒料峭,湿气一般夹“寒”而来,特别是初春的降雨,会引起气温的骤然下降,因此雨水前后必须注意保暖,切勿受凉。
春季气候变化较大,天气乍寒乍暖,而人体腠理开始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所以,初春时节注意应“春捂”,不宜顿去厚衣,衣着宜“下厚上薄”。 因“寒从脚起,湿从下入”,最重要的是捂好腿和脚。
2、防病邪:春天雨水增多,各种致病的细菌、病毒随之生长繁殖。初春的降雨会引起气温的骤然下降,常见“倒春寒”现象,尤其对老年人和小孩威胁较大,特别是温度骤然下降的时候,老年人的血压会明显升高,容易诱发心脏病、心肌梗死、哮喘、老慢支等;小孩则容易因气温的改变而受凉,引起感冒和发烧。
因此,要注意常开窗,使室内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清新。但若遇回南天,由于水湿之气太重,则应适当关闭门窗,尤其是南向的门窗,防止湿邪为患。
3、松形体:春天自然界万物生长,气机畅达,人体气血如自然界一样,需舒展畅达。建议人们顺应自然之气,松缓衣带,舒展身体,多参加户外活动,克服倦懒、思眠的状态,使自己的精神情志与大自然相适应。
天气阴沉,护好心情
雨水节气,天气阴沉,人的心情易受影响而出现烦闷不畅。林嬿钊说,按五行属性,春属木,与肝相应。这个时候,如果心情不舒畅,闷闷不乐,很容易伤肝。建议在春光明媚的日子,多进行郊游或户外活动,与自然界蓬勃的生机融为一体,这才叫天人合一。此外,也可以与朋友聊天、逛街、看戏等,力戒暴怒、忧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好心态。
TIPS
雨水时节健脾祛湿食疗方
●五指毛桃排骨汤
材料:五指毛桃根45~60克,云苓30克,扁豆30克,猪排骨500克,生姜3片。
做法:各材料洗净,一起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3000毫升(约12碗水量),武火煲沸后改为文火煲约2小时,调入适量盐、油便可。
功效:健运脾胃、祛湿解困、舒筋活络。
●芡实薏米炖鸡脚
材料:芡实30克,薏米20克,鸡脚500克,猪瘦肉150克,生姜3片。
做法:芡实、薏米洗净,稍浸泡;鸡脚洗净;猪瘦肉洗净,不用切。然后一起放进大炖盅,加入冷开水1500毫升(约6碗水量),盖上盅盖,隔水炖3小时,调入适量食盐便可。此量可供3~4人用,各汤料可捞起拌入酱油佐餐用。
功效:强筋健步、补脾祛湿。
●砂仁陈皮鲫鱼汤
材料:砂仁6克,陈皮10克,鲫鱼300-400克,芫荽4棵,生姜3片。
做法:砂仁打碎;陈波浸泡去瓤;芫荽洗净;鲫鱼宰净,置油锅慢火煎至两边微黄。先把陈皮与生姜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2500毫升(约10碗水量),武火煲沸后加入鲫鱼,滚后改为文火煲两小时,加入砂仁稍滚,调入适量芫荽及食盐、生油便可。此量可供3-4人用。
功效:理气和中、健脾利湿。受访专家/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 林嬿钊 文/羊城晚报记者 张华 通讯员 宋莉萍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