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不再陌生,应急为何“梗阻”
进入供暖季一周后,辽宁省省会沈阳市迎来持续的空气严重污染。然而,一级预警发布数小时后,建筑工地却顶着停工禁令继续施工、环保局官网瘫痪近2小时、环保局工作人员对启动一级响应竟不知情……有人提出质疑,面对如此重度雾霾污染,政府应急预案为何“梗阻”?(11月9日新华社)
这几天,有关沈阳严重雾霾天的消息不曾停止,该地的PM2.5指数一度超过1000,局部地区甚至达到了1400多。面对这样严重的污染,当地的职能部门却似乎被雾霾遮住了双眼,不但相关应急措施没有落实到位,就连环保局的工作人员都对启动一级响应“不知情”。然而,生活在雾霾笼罩下的民众显然不能再淡定了,有的人甚至带上防毒面具上街,一方面自我保护,一方面表达着不满。
绝大多数受雾霾侵扰的城市都出台过应急预案,虽然治理雾霾是一项长期工作,但实施应急预案对于短期严重污染的控制也是能起到很大作用的。政府部门通过禁止工地施工、减产、减少户外活动等措施来尽量减小雾霾所带来的伤害,是其职责所在。并且,沈阳也不是第一次应对雾霾天,本可以将应对工作做得更妥当和高效些。这些无疑让人们对沈阳应急预案的“梗阻”产生更大的疑问:到底是懒政导致还是真的无计可施?
这一轮严重雾霾来袭,是在供暖开始后发生的,在去年和前年的报道中,也能看到11月初沈阳PM2.5指数“爆表”的字眼。按理说,已有往年经验,原本不该这样漫不经心地应对。然而,经验带来的不是成熟应对的技巧,而可能是麻木。大气治理是一项需要立足长远的事,少不了充足的耐心。前几年,当雾霾这一词初次出现在大家视野中时,人们都保持了十足的警惕,政府部门也是卯足了劲出台措施,治理雾霾。但是,当雾霾成为了一个不能轻易摆脱的敌人,最初的那种治理积极性还在吗?这是值得追问的。我想这也是雾霾天应急预案在沈阳“梗阻”的重要原因。
笔者注意到,据辽宁日报报道,就在这一轮雾霾天来袭之前的10月23日,辽宁省召开了全省抗霾秋冬行动电视电话会议,强调如果出现雾霾时应急措施落实不及时、不到位,造成空气质量恶化,将严厉追责。应对不力与疏忽麻木理当被追责,希望这样的追责制度能够真正落实下去。
此外,尤需思考的是,如何始终保持对雾霾的警惕性和治理的积极性。应急预案“梗阻”可能仅仅是表象而已,更深层次的原因恐怕在于平时就忽略了治理的重要性,到了该应急的时候才显得手足无措了。
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地方将治理大气污染纳入到了官员的政绩考核范畴中,这样做当然是一种进步。而除了内部监督,若能将公众的声音和意见更多地纳入治理工作的评价体系之中,无疑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公众的监督能给官员带来压力,才不会出现雾霾指数已严重“爆表”,而相关职能部门还仿佛“一无所知”的怪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