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留守悲情”亟需农村社会管理疗伤
近日在宿州市埇桥区大泽乡镇水池村发生了一起令人悲痛的事,一名留守女子因疾病不幸死于家中,然而家中就只有她和一岁半的孙女,儿子和儿媳都出去打工了,因此女子去世多日都无人发现,而孙女也无人照顾,被人发现之后差点丧命。(3月25日 新华网)
随着青壮年外出务工,在农村的留守一族被称为“386199部队”。妇女、儿童、老人这些弱势群体留守,已成为农村奇特而突出的社会现象。宿州留守妇女突发疾病死亡,孙女无人照顾差点饿死,这一让人扼腕叹息的悲惨事件是留守一族严重社会问题的典型事例,再次给农村社会管理敲响了警钟。
近些年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发生让人唏嘘的悲情故事已不胜枚举。曾经就有媒体报道,留守老人死在家里多日遗体腐臭才被发现,还有留守老人突发疾病离世、两岁小孩与尸虫相伴,甚至有留守老人死后遗体被狗啃食。另外,留守妇女儿童被侵害、家庭财物被盗的事件也屡屡发生。
留守群体现象是经济社会转型期诞生的特殊问题,因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城乡差距而产生。留守问题的最终解决,需要加快经济发展,消除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别,要达成这样的目标恐怕还得数十年才有可能。农村留守群体现象还将长期持续存在。
当前,各级政府需要高度重视农村留守群体问题。特别是留守群体较大、问题突出的乡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应把关注、关心、关爱留守群体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应当学习借鉴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把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和老人全部纳入管理,随时给予生活上的关照,协助解决生产中的实际困难,采取措施增强这些弱势群体的安全感,让外出务工青壮年无后顾之忧。
农民工大军别妻离子、背井离乡外出务工,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机制,照护好留守的妇女、儿童和老人,是政府“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是担当精神的具体体现,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农村“留守悲情”剧不应该、也不能够反复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