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创业路上不孤单
青春激荡着创业的梦想。鼓励年轻人创业,不仅能减轻就业压力,而且能培育创新精神。青年创业面临政策落实难、项目落地难、资金满足难。近年来,为破解这“三大难”问题,让青年想创业、敢创业,团省委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实践。
孵化基地 培育新苗
28岁的河南青年郭赞用了两年多时间完成了创业路上的华丽转身——由最初的2人创业带动了12人就业,如今他的工作室已步入正轨,去年上半年销售额达20余万元。
2011年,郭赞从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雕塑系毕业后,一直在深圳工作。一次,他来到景德镇旅游,被当地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文化氛围所感染,便决定到景德镇自主创业。来到景德镇后,郭赞开始潜心研究一种全新的以陶瓷雕塑为主的现代家居摆件。对他来说,2014年是一个转折年。在事业刚有起色的时候,景德镇市大学生陶瓷创业孵化园向他伸出了橄榄枝。“无论是政策扶持、平台支撑、配套设施还是优质服务等方面,都有‘及时雨’。”郭赞告诉记者,在孵化园里,他的近200平方米工作室,房租头一年全免,至少给他减少了几万元的负担,对于刚创业的年轻人来说,可谓是雪中送炭。
郭赞所在的景德镇青年创业孵化基地被人社部授予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为从事陶瓷相关产业的大学生搭建生产、培训、交流平台,现有大学生创业者64户。2014年,我省在南昌、九江、赣州、抚州等地也打造了全省青年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区),为入孵企业提供政策支持、项目推介等创业服务。孵化基地,让青年“敢创业、能创业、创好业”。
导师带徒 传经送宝
在普通农民眼中,蚯蚓很平常,但在刘军眼里,蚯蚓是蕴含无限商机的宝贝。2011年9月,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刘军回乡创业养蚯蚓,家中没人愿意借给他创业的启动资金,刘军创业的第一步就“卡了壳”。在得知第二届“赢在江西”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启动后,正为资金犯愁的他,凭借手中不起眼的蚯蚓,带着项目参加比赛,获得冠军。
一场比赛带来的不仅是一笔10万元的奖金,还有一位手把手指导的导师。第二届“赢在江西”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结束后,团省委紧接着启动了第一期“导师带徒”活动。大赛导师与大赛30强选手结成对子,开展了为期半年的“导师带徒”活动,导师通过电话、网络、跟班学习、合作等方式对徒弟帮扶。从事“土壤修复技术推广与应用项目”的刘军,通过导师易斌牵线,获得了120万元的投资,并和其他选手实现上下游合作,养殖规模和产量比赛前扩大了一倍,新建了标准化、工厂化的蚯蚓厂房。
据悉,省青年创新创业导师团首批成员共有46位,从事的领域涉及科技、酒店等行业。谈及“导师带徒”,作为导师团成员之一的省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刘新年说:“作为企业主,在创业的同时,可以把创业的精神、经验传递给年轻人,让他们感受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资金援助 信心十足
谈起创业现状,在乐平市众埠镇松柏村养殖孔雀的赵力喜滋滋地说:“相信你也听到了轰隆轰隆的机器声,我正扩建厂房,扩大生产规模。”扩建厂房,资金从哪来?曾担任中国援摩洛哥医疗队法语翻译的赵力,2011年回国创业,创立了乐平市森泰特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蓝孔雀的养殖和经营。“去年,特种养殖市场前景发展势头很好。那时我手上只有几千只孔雀,苦于资金问题,扩大产能的想法一再搁置。”通过当地团委搭建的平台,赵力参加了“邮储银行杯”2014年江西青年涉农产业创业创富大赛,凭借第5名的好成绩获得90万元资金支持。
创业过程中,资金短缺一直是当前青年普遍面临的问题。如何打破青年创业过程中的资金瓶颈,对创业青年进行资金帮扶?我省探索了多种方式。如开发推广“邮青时贷”金融产品,向农村青年发放创业小额贷款14569笔;组织青年参加“邮储银行杯”中国青年涉农产业创业创富大赛,为522个参赛项目提供2亿元融资机会,82个项目获得银行授信15832万元;探索推进银团合作,从2014年起,全省小额担保贷款在年初发放规模中安排5亿元贷款,专门用于支持团组织推荐的青年创业项目。
赵力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创业路上有这么多人帮,信心更足了。”
江西日报记者 齐美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