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片提醒我们学习与世界好好相处

21.07.2015  22:59

  还记得看电影《致青春》时,当演员们喊出“青春不朽”的台词时,华商报记者身边的一位男士笑了,他说:“啥玩意能不朽?啥也不会长生不老!

  目前国产青春片总是离不开大学生活,但青春片里拜金、堕胎、对撕的生活还真让人有点担心。又一批学生即将进入大学,青春片里的生活,在银幕内外究竟如何应对?

  能力不够,颜值来凑?

  银幕上,青春片中的演员当真青春无敌,为了呈现最佳上镜效果,各种“微整形”,鼻梁高度、嘴唇厚度,根本没把地心引力和遗传基因放在考量范围之内。不仅如此,电影《何以笙箫默》也为观众介绍了中国特产“雾霾光”,柔光、逆光、滤镜的作用下,黄晓明帅到无死角。再说郭敬明的《小时代4》和《爵迹》,前者是雷打不动的“时代姐妹花”,后者选择范冰冰、林允、吴亦凡这批美人,电影斩钉截铁地告诉我们,现在就是一个“看脸的时代”。

  长得帅、长得美就了不起啊?华商报读者李女士的女儿今年上初中,正是偷偷化妆、爱穿奇装异服的年纪,李女士说:“我理解女儿的心理和行为,我自己也经历过这样的时期。但在以学业为重的阶段,我仍然不希望她太过注重外貌,毕竟进入社会后,人与人之间是能力的交往,我希望女儿成为有硬实力的人,而不是一戳就破的草包。”因此,李女士坚持让女儿就读校风严谨的重点中学,限制孩子一周至少五天必须穿校服,可即便如此,她还是发现孩子们会在书包、球鞋、发型上动脑筋。

  有一些年轻人选择在上大学之前或者大学毕业找工作之际整容。林志玲宣传《道士下山》时就说,跟范伟演完床戏,“花瓶该砸碎了”。引以为傲的“台湾第一美女”都用高情商的态度撇开没演技的大帽子,你就知道仅仅长得漂亮,对抵御现实来说没啥用处。

  如何看待金钱、管理财务?

  青春片中的职场,拜金的背后是崇尚消费、物欲横流的狭隘价值观。青春片中为事业奋斗进取,个人心灵成长的历程都是一闪而过,只要完成广告植入,给观众猛灌纸醉金迷的迷魂汤就够了。《何以笙箫默》中的“何以琛”,《左耳》中的“张漾”,《匆匆那年》中的“陈寻”,他们从穷学生变成律师所合伙人、注册会计师、外企CEO只需要一个“蒙太奇”,普通人为之奋斗的困苦都去哪了?此类电影养眼的小资美学容易满足人们对所谓“上流社会”的臆想。青春片主流受众是享受青春梦幻的青年,他们很难把现实和梦境区分开,所以《小时代》系列中,“顾里”的粉丝远比“南湘”多。

  “当我在办公室宣布,将给今年上大学的女儿每月3000元生活费时,我几乎遭到所有同事的抨击。”华商报读者马先生说起自己对女儿的物质支持时,70后质疑:“你女儿小时候管过钱吗?”80后吐槽:“拜托!我上学一个月才800,跟你女儿去的是同一个城市,就算现在物价增长,一个月两千,足矣!”马先生也是与妻子商量过的,他们怕女儿生活费不够用,会不会因为缺钱走上歪路?但有同事反驳她:“你就不怕你女儿用钱去做不该做的事?

  现在家家都竭尽可能给下一代最好的生活条件,而孩子上大学前没有进过银行,没有管理过财务的大有人在。上大学后,突然独立面对财务问题,有人一星期就花光了一个月的生活费。如何对待金钱,是校园里触及不到的知识,家长应当给孩子补上这一课。

  恋爱就只剩堕胎?

  有网友总结了国内常见青春片的大纲:男主角必劈腿,女主角必堕胎。《万物生长》的男主角医科大学学生身份,体现在化验室调制烈酒,用人骨打群架,风格迥异的女孩,成为男人不同年龄段性实践对象;《左耳》一开始介绍了,现在高中生都懂什么叫“相爱相杀”:爱就伤害自己,不爱就毁掉你;《何以笙箫默》的男女主角从初恋到离婚到闪婚,一直用“壁咚”维持婚姻新鲜感。理智的人看着银幕,都会问一句:“这到底是谁的青春?”两性关系只有堕胎一种结局,编剧也太缺乏想象力了!1987年出生的余小姐接受华商报记者采访时说:“大多数80后、90后的青春并没有电影中那么狗血。我们的青春平淡却美好,会爱,会疯狂,但也懂得分寸。那些只有堕胎、打架的青春,和大多数人扯不上关系。”既然中学之前的爱情都被笼统地称为“早恋”,那么什么时候可以恋爱?在恋爱中如何保护自己?也该是家长该给青春期孩子上的必修课。好莱坞经典青春片《美国派》,四个曾把性看做通向成人世界钥匙的大男孩,在追求初体验的过程中闹出各种笑话,最后发现性与爱的真相跟他们想象的并不相同。媒体人殷宴就解释,青春片在好莱坞是一个相当成熟的类别,通常以12岁到20岁的青少年为主角,风格有无厘头、搞笑,也有思考人生,还有载歌载舞的,但国内的青春片调性却惊人一致,创建了一个新类别:狗血意淫型,“青春是一个过渡阶段,刚刚脱离儿童时代的单纯无知,又尚未掌握成人世界的圆熟老练,身体和心智都在发育得半熟未熟,以青涩的姿态面对世界,这个阶段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和老年人截然不同,而这种独特性正是青春片的魅力所在”。

  能“”才是好姐妹?

  来自不同社会阶层,有各自的性格、爱好,拥有天差地别的财富、美貌、智商、情商,但在情感层面上,却彼此平等,这就是青春片传递的友谊。

  《小时代》每一部的高潮都是群撕大戏,你睡了我的男人,你骗了我的钱,你泄露了我的秘密,你偷了我的东西……但最终都能一笑泯恩仇,在最后关头唱起“友谊地久天长”,就连第四集阴阳两隔,四个人还是要“在一起”。说实话,就算无话不谈的发小都有看不惯对方,反目成仇最终能冰释前嫌的例子也少之又少,可以说,《小时代》的导演郭敬明将女性之间的情谊表现得太过理想化。有人看到的是“永远不分家!”更多人看到却是“好想跟土豪做朋友!”再说青春片里的男生,学霸会打篮球会考试,负责搞笑的男二号喝酒、打架、吹牛,奋斗都去哪了?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张慧瑜认为,对于市场的过度献媚,正在让青春电影去历史化、去信息化,变得空洞,“走出青春的小感怀,走出封闭梦幻般的校园想象,在更广阔的世界中寻找华语青春片和时代、社会的对接可能。

  著名学者周国平曾在一篇评论中写到,他认为真正的友谊是:尊重他人,亲疏随缘,“热衷于社交的人往往自诩朋友众多,其实他们心里明白,在社交场上的主宰绝不是友谊,而是时尚、利益或无聊。真正的友谊不是喧嚣的。”如何应对分崩离析的友谊?他说:“不要企图去挽救什么,更不要陷在已经不存在的昔日友谊中,感到愤愤不平,好像受了天大委屈,应该知道,一个人的人品是天性和环境的产物,这两者都不是你能够左右的,你只要把它们的产物作为既定事实接受下来,跳出个人的恩怨,做一个认识者,借自己的遭遇认识人生和社会,你就会获得平静的心情。

  如何面对生死问题?

  “韩剧三宝”里的车祸、癌症、治不好,传染了国产青春片,导演们力求用这种方式表现青春的残酷。《致青春》中的“阮莞”重温初恋情缘的最后时刻,留在疾驰而过的汽车车轮底下;《万物生长》的“小满”摘除口罩,全脸出现的一次,已经是因癌症去世躺在太平间的时刻;《左耳》里的“吧啦”即使生活在悠闲安逸的南方小镇,一样被车祸夺走了生命。《栀子花开》中,在一场车祸中吞噬三个跳芭蕾舞的女孩。虽然提及青春片的万般不是,但在采访中,触及生与死的领域,电影对生命话题进行了探索却得到家长肯定。虽然情节狗血、僵硬,浅尝辄止。人们在二十岁之前,极少面对同龄人的离世,而随着年龄增长,这样的情况却非常现实地摆到面前。华商报读者赵先生三十六岁,他提到,不久前参加初中同学聚会时才了解到,已有两个同学离世了。87年的余小姐也说起个人经历,“我上大学时候,一个关系很好的同学因为淋巴癌去世了,我当时都懵了,除了无法相信根本不知道怎么处理,能做的好像只有不删他的QQ号,现在想想,连追悼会都没参加,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什么也没为他做,挺遗憾的。

  著名作家、学者刘瑜接受采访就说,其实残酷体现在人一生中的各个时刻,“青春的掩护下,颓废是勇气,懒惰是反抗,空虚是性感……什么叫残酷青春?老年残不残酷?残酷到人们都懒得理会它的残酷。童年残不残酷?残酷到孩子们都无力表达它的残酷。更不要说倒霉的中年,残酷到所有人的残酷都归咎于它的残酷。

  至于面对死亡的态度,源起英国的“死亡咖啡馆”活动,就是一个讨论死亡理念和态度的活动,与会人员在轻松、自在的氛围下讨论生死,目的是盼望每个人都珍惜生命,获得更有尊严和意义的生活。

  《人民日报》曾发表对国产青春片的评论:“当下年轻人成长在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和平年代,没有经历大振幅的社会变动,面对的最通常的问题就是个人的小悲欢和小离合。在电影创作中,缺少跟这个时代的砥砺和激荡,因而更像一种对现实有意无意地逃避。几乎都诉诸单一的‘怀旧’,这些‘温室里的花朵’一旦走向社会,走进职场,立刻感受到市场经济的生存压力,这或许就是他们渴望回归单纯生活的心理动机——因为那里是一个竞争不太激烈,能够享受到父母呵护、老师关怀、同学情谊的时空。我们目前的国产青春片缺乏奋斗色彩,把成长的代价等同放弃爱情、梦想等一切美好的事物,在这个意义上,这批青春片与其说在怀念已然消失的青春,不如说只是讲述一个没有青春的青春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