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封湖育鱼12年 裸鲤增加17倍

02.03.2015  13:06
原标题:青海湖封湖育鱼12年 裸鲤增加17倍

  成群的湟鱼跃出水面。

  青海省渔业管理局供图

  青海湖边的生态环境有了改善。

  核心阅读

  青海湖裸鲤(俗称湟鱼),被列为濒危物种,对维系青海湖流域“水—鱼—鸟”生态链安全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最新监测显示,自2003年实施封湖育鱼计划以来,裸鲤资源量12年间增长了17倍多。同时,青海湖鸟类种类也从1989年的164种增加到目前的220多种。

  正月初六,天空飘起了雪花,青海湖畔美丽而寂静。远处,在积满雪的山谷间,牦牛群和羊群依稀可见,犹如一幅幅水墨画。

  晌午时分,张海德带领的巡湖组从青海湖乡回来了。

  张海德是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渔政管理局局长,每年的冰封和产卵季是巡湖组最忙的时候。在海晏湖区境内,巡湖组分成青海湖下斜玛群众巡湖队和青海湖甘子河河口至大沙山群众巡湖队,对湖区、重点河道、重点路段及市场餐馆进行执法检查,遏制非法捕捞、贩运湟鱼行为。

  受全球气候变暖等影响,青海湖裸鲤资源量锐减

  在我国第一大内陆咸水湖青海湖,生长着青海湖裸鲤,是青海湖特有的珍贵鱼类。裸鲤对维系青海湖流域“水—鱼—鸟”生态链安全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对维护青海湖流域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也至关重要。

  听当地牧民讲,从前,青海湖周围人烟稀少,雨量丰沛,捕鱼者也很少,湟鱼得以大量繁殖。每年3月中旬至8月中旬是湟鱼繁殖季节,湟鱼密集成群,有“骑马涉水踩死鱼”的说法。但是,到20世纪初,青海湖裸鲤资源数量锐减,不足最高时期的0.7%。2004年,青海湖裸鲤被中国环境发展国际委员会的《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濒危物种。

  有专家认为,影响裸鲤繁殖的一大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20世纪初,青海湖周边河流来水量减少、河流萎缩,可供裸鲤繁殖的水域日益退化。

  而渔政部门的监测显示,从2005年到2007年,青海湖几条主要入湖河流的水流量总体呈现逐年减少趋势,甚至经常出现警戒流量和断流现象。

  过去,雨量充沛时,青海湖周边一度有多达几十条的入注河流,这些河流都可以作为裸鲤回溯产卵的“产床”。然而,现在常年流入的只有布哈河、沙柳河、黑马河、泉吉、哈尔盖等不足10条河流。

  除自然原因外,人为干扰也是青海湖裸鲤生存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

  据当地百姓讲,过去农场灌溉时,很多湟鱼被灌溉用水冲进田地间,活生生被晒死。青海省农牧厅渔业局局长王海说:“近几年来,政府加大了在青海湖地区的退耕还草力度,灌溉用水量也在下降。此外,还将对主要的入湖河流进行整治,通过清理河道、设计更加科学的‘过鱼通道’,保证裸鲤的‘生命通道’更加畅通。

  不得不说,裸鲤资源量减少的另一主要原因是遭大量捕杀。由于利益驱使,一些不法分子大肆捕杀裸鲤,尤其是对产卵亲鱼的滥捕滥捞,使得进入河道产卵的鱼群减少。况且,青海湖地区低温缺氧、浮游生物匮乏,青海湖湟鱼的生长十分缓慢,一般平均体重250克的青海湖裸鲤平均年龄约为8—9年。一旦资源枯竭,恢复起来十分不易。

  立法保护裸鲤已有35年,近年来资源量每年都在增加

  “有了湟鱼,才有生机勃勃的青海湖鸟岛。”青海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调研员何玉邦说,“青海湖是鱼鸟共生的生态系统,像普通鸬鹚、鱼鸥、棕头鸥的主要食物是湖中的湟鱼,湟鱼资源量的衰减,会直接影响这些鸟类的迁徙、繁衍和生长发育。而青海湖特有的草原生态和湖泊生态系统的结构较为简单和脆弱,稳定性差,一旦受到外部因素影响,将导致系统严重破坏且难以恢复。

  为有效保护青海湖生态环境,增加青海湖裸鲤资源量,早在1980年,青海省政府颁布《青海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实施细则》,部署停止青海湖冬季冰鱼生产的实施方案。至今,裸鲤保护已有35年,从最初单一的行政处罚到增加刑事处罚,打击非法捕捞、贩运、加工、销售裸鲤行为的力度不断加大。

  2003年1月1日起,青海省政府开始实施封湖育鱼计划。在封湖期内,禁止任何单位、集体和个人到青海湖及湖区主要河流及支流湟鱼主要产卵场捕捞湟鱼,并在流通领域禁止销售湟鱼及其制品。同时,青海省农牧厅与甘肃省农牧厅建立省际联合保护裸鲤的协作机制,定期开展打击非法贩运、加工、销售裸鲤的专项行动,保护裸鲤的行动延伸到了省外。

  近年来,在加大退耕还草力度的同时,青海省封湖育鱼,给湟鱼充分的休养生息,还加大了湟鱼人工孵化技术攻关、产卵场地的建设、人工增殖放流、渔政管理设施的投入,以及对青海湖水资源的监测力度,使青海湖裸鲤资源量逐步恢复。

  青海省渔政管理总站站长何晓林说:“过去,打捞湟鱼成本低、利润高,受利益驱使,加之偷捕者法律意识淡薄,湟鱼偷捕屡禁不止。现在打击和处罚力度加大,偷捕者明显减少。

  据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最新监测,2014年底青海湖裸鲤资源量达到45000吨,增加近6000吨,12年间增加了17倍多,是近年来青海湖裸鲤资源量增长最快的一年,裸鲤资源得到有效恢复。更可喜的是,青海湖鸟类种类也在增多,1989年有164种,1995年有189种,2014年已达220多种了。

  行走在环青海湖地区,“爱我青海,保护湟鱼”的横幅随处可见。牧民多杰做了5年的义务护鱼员。他说:“保护湟鱼就是保护青海湖,就是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工厂化苗种培育车间年底将建成,每年可人工育苗1100万尾

  海北州刚察县是青海湖渔业保护重要区域之一,拥有80%的湟鱼产卵河道。该县泉吉渔政管理站站长洛藏介绍说:“管理站1990年建立,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要保证泉吉湖和湖中的鱼不受任何形式的破坏,二是要保证偷捕者在冰层上的人身安全。夜间有时蹲守,有时在路边堵截;白天入户走访,发放警民联系卡。

  “看到湟鱼资源量每年在增加,青海湖面在扩大,心里很是高兴。”洛藏告诉记者。

  “以前靠捕鱼养家糊口、补贴家用,现在我们的观念转变了,不再去捕鱼,开始发展牛羊育肥和‘农家乐’了,日子过得比以前更红火了。”红山村村民王得发说。

  在刚察县,像红山村这样的“捕鱼村”有四个,现在捕鱼行为已基本杜绝。可喜的变化是,公安机关上湖进行清网行动时,当地群众还自发组织来配合。

  青海省裸鲤救护中心主任史建全介绍,从2002年到现在,青海省渔业部门连续14年开展青海湖裸鲤增殖放流活动。裸鲤救护中心每年培育的人工育苗达700万尾,截至目前,放流鱼苗数量达8350万尾,人工增殖放流对青海湖裸鲤资源增加的贡献率超过20%。

  “投资1000万元的青海湖裸鲤工厂化苗种培育车间将于今年年底建成。项目建成后,每年人工育苗达到1100万尾。”史建全说。

  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介绍,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封湖育鱼、人工放流以及加大制止偷捕力度等措施的成效非常明显,青海湖裸鲤资源量已在逐年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