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青:要“人来人往” 不要“钱来钱往”
据国家统计局银川调查队12日发布的调查资料显示:2014年前三季度,银川农村居民婚丧嫁娶礼金人均支出1539.71元,同比增长73.7%,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8.6%,占农民购买生活用品和服务的25%,农民“人情负担”越背越重,悄悄吞噬着农民增加的财富,已经严重影响了农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新消息报》11月13日)
逢年过节、婚丧嫁娶,邻里亲朋好友同事之间都要相互走动,人情在上。而如今,人情消费名目渐多,添丁增岁、评先选优、升学拜师、招工参军、看病求医、乔迁新居等等事项都在设宴,不断攀升的人情消费已成为很多人的负担。
如今,对礼金的“钱来钱往”非常在意的人不少,搭出去的礼金,怎么也得收回来,否则就是不够意思和不够朋友,我用钱“有情”,你必须用钱“有意”,这才体现了人和人之间的交情和公平感,那么如此的将“人来人往”变成了“钱来钱往”,好吗?文明吗?
曾几何时,人情就是人的情意和情谊,也是一种美好的人性,少有金钱和权力等等的渗透和变异,人和人之间只要有人情,就会有热情,就会有真情,就会有实情,那时候的人情是靠困难之时的帮扶,祸不单行之时的驰援,绝望无助之时的守望等等积攒下的美好情感,提起人情谁都会感到一种温暖的愉悦感。
但是,后来,人情开始变味了,后面出现了一个沉重的后缀和尾巴——“消费”,只要谈到“人情”必然要谈到“消费”,“人情”和“消费”就像一对恋生兄弟一样形影不离,没有“消费”的人情被很多人瞧不起,冷眼相看,而“人情消费”却大行其道,似乎“人情”不“消费”那就是不近人情,就是无情,就是缺少真情,人情被金钱化、价格化、斤两化了,无消费的人情寸步难行,这不能不说是人情的退化。
人情变成了“人情消费”,“人来人往”和“情来情往”变成了“钱来钱往”,无疑加大了人情的经济成本,但是更大的危险在于,加大了人情的道德成本,甚至加大了腐败风险而成了腐败的“自掘坟墓”,“人情消费”横冲直撞,谁都会产生道德焦虑症,不安全感无形中加深了,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大家都是“人情消费”的受害者,谁也无法独善其身,到最后形成了集体无意识的道德后遗症。
弘扬文明之风,让人情道德的灵魂能够安顿下来,能够安静下来,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情冷暖的返璞归真,人情急需要从“消费”的泥潭里突围出来,轻装前进,让“人情消费”少些铜臭味和赤裸裸的急功近利,多些“君子之交淡如水的”纯真,多些心与心贴近沟通的淡定,多些真情实感的从容,挤干“人情消费”的水分,给“人情消费”瘦身,让人情回归真善美的本意,是每个人的人情福祉,也是社会文明的福祉。
《礼记·曲礼上》说:“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从古至今,摒弃了名声、功利和名禄的礼尚往来是老百姓最看重的人情往来共识,也是传统的交往美德,把友谊归结为利益的人,是把友谊中最宝贵的东西勾销了;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以财交者,财尽则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些名言警句当牢记,人情不是“人情消费”,人来人往是情来情往,而不是“钱来钱往”。
多些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人情;多些回归清纯至真的人情,多些让人能够回味和意味深长的人情,少些变味的送礼,多些情真意切的义气,少些对礼金往来的斤斤计较,多些洒脱和包容,少些让人嗤之以鼻的人情,多些让人敬佩和敬仰的人情,少些让人麻木的人情,多些让人感激、感化和感动的人情,如此,才是有内涵的人情,有境界的人情,契合文明诉求的人情,也才是能够光大文明和谐正能量的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