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靖国:“穿鞋套视察”为何会引起舆情?

18.11.2013  10:40

  这场误会其实并不是那么搞笑,虽然没有公众质疑的错误,但却反应了社会的一种情绪。近日网友微博爆料称,咸阳科协主席带领的调研组一行四人,在乡间实地考察时穿鞋套。科协表示,部分环节需无菌操作,穿鞋套也是必要的,并无其他目的。诚然,公众面前的咸阳领导这一次是委屈了,可是,这份“委屈”不那么简单。这样的舆情头条再一次提醒了我们的管理部门,社会需要真相。

  目前看来,这个突发的“舆情”已经平息。及时、合理的回复,是平息这一舆情的要件。其实所有的公众事件,都是这样,也都需要这样的回复“要件”。

  有太多的烂尾新闻;有太多的不了了之;有太多的官方搪塞;有太多的雷语敷衍。似乎很难看到真相的社会,在追求真相的过程中,往往会爆发出极高的热情。“穿鞋套视察”为什么会引起如此的舆情?答案很简单:群众讨厌“脱离群众”的官员,群众认为,脱离群众的官员肯定不是好官员。舆情是一种基本的社会诉求,对于官方来说,有这样的舆情监督更应该是好事,哪怕这次错了,也无可厚非。

  如此的舆情,还有着社会的深层次诉求。家国而言,如此强势的舆论监督,对于腐败官员的震慑可谓威力无比。基于“表哥”杨达才等的一个个舆论反腐成功案例,社会的热度当然不减。同时还可以看到,国家的反腐设计中,也在不断完善群众的这种诉求。如网络问政,网络举报平台等等反腐路径的建设,给群众提供了更多的监督机会。

  对于群众来说,反腐的激情中往往有一种冲动,甚至夹裹着一些盲从和围观。不难看出,群众反腐的唯一优势就“集体围观”、“声势浩大”,也就是所谓的舆情。能揪出一个贪官、能打倒一个贪官的诉求是理性的,官方处置也同样需要理性。咸阳的“穿鞋套视察”平息了,不再有相互的指责和埋怨。不难看出,再高涨的舆情,只要有合理的疏导和回应,就不会形成舆论的堰塞湖。不但不会抹黑公信,而且还会提高公信;不但没有社会危害,而且更有利于社会进步。

  舆情到底是什么?无非一个问,一个答。老百姓不明白,就问问父母官,如此简单。咸阳的“穿鞋套视察”问的很猛烈,回答的也干脆,但并不是所有的舆情回复都可以如此,好多官员也因此落马。想想也是,连老百姓的问题都不能正确回答,这样的官员留着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