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年龄最大的88岁 最小的42岁

21.07.2014  01:22

  据了解,我省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6项(含扩展项目)、省级370项、市县级187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34名、省级314名、市县级1945名。

  虽已建立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体系,但我省“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中老年居多,有的“非遗”项目传承已经陷入了青黄不接的尴尬。

  “目前,市县级对‘非遗’传承保护的投入几乎为零。”作为江西‘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推动者,7月18日,省文化厅社文处负责‘非遗’传承工作的吴先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省‘非遗’传承亟须破局。

  传承人中少见年轻人

  记者注意到,我国从2007年开始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其实江西原本有36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吴先华说,第二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胡振坤(婺源傩舞)和第三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宋增礼(瑞昌竹编)已逝世。

  在一份名为江西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记者看到,江西“国字号”传承人中,年龄最大的是兴国山歌的代表性传承人徐盛久。这位1926年8月出生的老人,从小喜爱山歌,在打铁学徒期间,便常常利用晚上业余时间参加“跳觋”中的山歌演唱活动。20岁时,徐盛久正式投师学艺,拜“盛应雷坛”朱先昭师傅为师,学“跳觋”。先做“包头”(跳觋山歌中的女角),后做“粮官”(可参与“法事”活动,也是跳觋山歌演唱的主角),再逐步转为“二坛”(即坛主助手辅佐)、正坛。解放后,徐盛久农闲时会参加县乡组织的各种形式的山歌演唱队,到各地进行巡回演唱,直至耄耋之年。如今,徐盛久和家人有时还会开展家庭山歌演唱会,引来村民欣赏。

  而年龄最小的,是今年42岁的江亮根。作为婺源歙砚制作技艺的“国字号”代表性传承人,他致力于歙砚文化的挖掘保护,创办了朱子艺苑,先后培养砚雕新秀20余人。

  “这些代表性传承人的确是中老年为主。”吴先华说,他们在向国家文化部推荐的时候,是考虑到要将年龄较大的传承人保护起来,对年轻人来说机会则会更多。记者注意到,江西34名“国字号”传承人中,60岁以上的占了22名,占比为64%。

  青黄不接的尴尬

  其实,“非遗”项目传承人中年轻人少见,还有一个原因是,年轻人对“非遗”项目并无兴趣。

  今年70岁的喻芳泽是湖口草龙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按照老祖宗的遗训,这一技艺“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而偏偏喻芳泽只生了女儿。这种情况下,这一技艺只能传女儿,而他的女儿偏偏不愿意学。无奈之下,喻芳泽只能逼着女儿学。对于这一尴尬,吴先华认为,极容易出现“非遗”项目传承青黄不接的情况。“从现在掌握的情况看,这一技艺还是没有传给外人,如果他女儿坚持不学的话,就很容易出现断代的情况。

  尴尬不仅于此。婺源徽剧是国家级“非遗”项目。为传承保护好婺源徽剧这一民间艺术,婺源县专门成立了目前全国唯一的婺源徽剧团,招聘了新演员,搜集、整理古老戏剧、音乐、舞蹈资源,使一大批濒临失传的民间文化艺术得以传承。但令人想不到的是,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年轻演员,面对收入偏低等现状,选择的是离开婺源,到外地打工。“舞台表演类的‘非遗’项目传承,并非一年半载就能学会。”吴先华感叹,这种情况也极易造成“非遗”项目传承出现青黄不接。

  吴先华说,“非遗”传承的尴尬表现不仅只有以上两个例子,老艺人难找好徒弟、传承缺资金等众多因素,使得“非遗”传承陷入困局。

  破局需政府发力

  “与时间赛跑,坚决不能让老祖宗留下的精神文化遗产丢了。”吴先华说,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大对“非遗”保护传承的力度,已经建立了多样化的保护传承基本阵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和保护基地78个和两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我省是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数量最多的省份之一,还有10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如今,省财政每年安排400万元用于‘非遗’保护。”吴先华说,这笔资金下拨到基层后,市县两级更多的是用在了“非遗”项目的保护上,而用于“非遗”传承人传承的费用没有。“更重要的是,我省市县两级财政极少有对‘非遗’保护传承的配套资金,也就是说,市县两级投入几乎为零。”由此,吴先华认为,市县级党委、政府要重视“非遗”传承,在保护机制建设、政策法规制定、经费投入等方面,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为“非遗”传承人传承保护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非遗’的丰富性,决定了传承保护方式的多样性。”吴先华说,目前,对“非遗”传承主要是采取抢救性、生产性、整体性等方式。

  “‘非遗’传承最关键还是要提高保护意识。”吴先华说,当前正在大力推动的“非遗”进校园、进商场等活动,都是希望以此让社会大众了解“非遗”,通过社会的力量来推动“非遗”传承。

  文/图 江南都市报记者陈艳伟 实习生曾煜

赣州首开粤港澳大湾区蔬菜直通车
  (记者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日9时30分,上饶之窗
江西今年建设设施蔬菜35万亩
  宁都讯(记者梁健、钟金平 实习生邓竹青)7月1上饶之窗
江西金融机构全力支持经济复苏
  (记者刘佳惠子)6月30日,上饶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