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何时不需“跑”(读者聚焦)
表兄在老家村里当支书20多年,虽说村官算不上什么官,但却比谁都忙,尤其是每年秋收后到春节这段时间,总背起行李,风尘仆仆往市里、县里跑。问他忙活的原因,他说:十几年前,农村主要工作是收“三提五统”、计划生育,现在农业税全免了,跑项目争资金的任务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说起跑项目的种种苦楚来,表兄有一肚子怨气。前些年村里一处水毁工程需要大面积修复,村里一下子拿不出钱,只能争取上面的项目支持。到水利部门申请,一个月没有动静,再找上门去,却吃了“闭门羹”。相关负责人说,这样的水毁工程全县还有几十处,修复资金又只有那么多,不可能一一照顾得过来。眼看开春村民就要耕作,没办法,表兄千方百计打听关系,好不容易找到一位远房亲戚跟分管项目的水利部门负责人是同学。“线”牵上了,拿钱请吃饭,送土特产,几番周折,项目终于批下来,此时已经临近开春。对此表兄摇头叹气说:“归根结底还是咱村里在上面没人呀!”
这几年,国家对农村投入不断加大,争抢“一杯羹”在一些地方几乎成了村干部工作的主要“舞台”,牵扯了村干部的绝大部分精力。因为项目都得“跑”,要拼人脉、拼关系,请客送礼、权钱交易便暗中滋生,村干部夹在其中碰触“红线”的情况就难以避免,表兄感叹自己是老鼠进风箱——两头受气。没有项目资金,村民有意见,说人家搞了什么什么项目,引来多少多少资金,而咱村为什么一个哪怕四五万元的项目还得自筹,村干部就是没本事;而一些地方政府项目“情结”严重,热衷于做表面文章,谁跑的项目多、资金大,谁就有政绩,就能得到重用提拔。“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虽然处处求人有难处,但逼到头上来也终究没办法啊。”
作为一名基层党员,表兄迫切希望一些“管钱”部门在支农项目管理上更加科学化、精细化,让项目不“跑”也能落地。
江西南城县 彭国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