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人一年三访 中国外交深耕欧洲
会见王室
3月22日,习近平在阿姆斯特丹会见荷兰国王威廉-亚历山大。当晚,威廉国王为习近平举行盛大国宴。
获赠球衣
3月28日,习近平访问德国期间,Alba集团CEO向其赠送一件篮球衣。
逛超市
10月10日,柏林街头的连锁超市里,默克尔陪李克强逛超市。
昨日上午,在结束对德国、俄罗斯、意大利的正式访问和对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总部的访问,并出席在意大利米兰举行的第十届亚欧首脑会议及相关活动后,李克强乘专机回到北京。
梳理今年中国领导人的出访行程单,欧洲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字眼之一。3月习近平主席访欧;6月,李克强总理访问英国和希腊。而10月的这次访问,不仅是李克强年内第二次访欧,也是其就任总理以来第四次访问欧洲。
在中国前驻德国大使梅兆荣看来,中国领导人今年对欧洲“做了很多工作”,在对欧外交上,中国更加主动,更加积极,进取心更强了。
访问对象
单个国家与欧盟总体并重
从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的出访选择上,可以窥见中国领导人“深耕欧洲”的战略考虑:中国不仅与单个欧洲国家发展良好关系,也与推动欧洲一体化的欧盟组织寻找共同语言。
3月,习近平主席访问了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四个中西欧国家。这次访问,令中国与四国的关系都上了一个新台阶:中法决定共同开创紧密持久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新时代,中德宣布建立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中荷、中比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首次有了明确的政治定位。中荷决定建立开放务实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中比宣布建立全方位友好合作伙伴关系。
习近平访欧3个月后,李克强又对欧洲的海洋大国英国和希腊进行访问;此次李克强又访问了俄罗斯、德国和南欧国家意大利,两次访问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提升了双边关系的层次。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领导人不仅仅重视单个国家,更重视与欧盟总体发展良好关系。3月份访欧期间,习近平主席的一项重要行程是到访欧盟总部,通过这一平台向欧盟所有成员国传递出重视中欧关系的信息。习近平还在“欧洲政治家的摇篮”—欧洲学院发表了演讲。访欧期间,习近平宣布了中国第二份对欧盟政策文件,提出了中欧关系的新定位。
对欧盟整体的重视也在李克强本年内的两次出访中得到了体现。
6月份李克强访欧之旅中包括希腊,10月欧洲之行中则包括意大利。除了拓展中希、中意关系的考虑之外,也是因为这两个国家的另一重身份:希腊在今年上半年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而意大利则在今年下半年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
经贸关系
同欧洲国家一年签多个大单
中欧关系的深入发展,最集中体现在中德关系的热络上。
习近平主席今年3月访德,默克尔7月访华,李克强则在就任一年多时间里两次访德。中德两国高层如此频繁互动,放眼世界都并不多见。
在赴德进行第三轮中德政府磋商时,默克尔和李克强坐在一起,双方部长各自在一边呈圆形排开,不再是之前对面而坐。两国关系的紧密,从这种独特的座位安排上也可见一斑。
梅兆荣认为,德国的发展模式对中国有借鉴作用。“德国制造业非常强大,和我们的经济结构也比较相似。”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成也赞同这一观点。“作为人口第一大国,中国的未来发展模式不太可能完全转向美国及西方多数发达国家更重虚体经济的战略。”杨成对《新京报》记者说到,德国更多的则是发展实体经济,同时也提出了工业4.0的发展战略,对于我们有参照意义。
中俄关系也自不必多言,习近平和普京一年多内8次会面。李克强访问俄罗斯期间,一天之内会晤了俄罗斯政坛“四巨头”:总统、总理、联邦委员会主席、国家杜马主席。规格之高,实属罕见。
经贸合作是中欧之间关系发展的重要基础。习近平访欧期间,我国同四国共签署120多项合作协议。李克强总理此次访问更是签订了多笔大单。
访俄期间双方签署了39项协议,协议涉及天然气供应、避免双重征税、全球卫星导航、高铁、核能、旅游、金融、海关等多个领域,其中天然气协议价值就高达4000亿美元。访德期间,双方签署了50项左右的商业和政府间协议,双边贸易与相互投资及技术合作协定总额达181亿美元。访意期间,则签署总价值达到80亿欧元的商业合同,所涉领域从能源到机械。
领导人今年到欧洲做了“很多工作”。梅兆荣认为,中欧关系升温,既和中国的经济实力、国际地位上升分不开,但也和当前国际形势有关。
“中欧关系没有突出的、尖锐的地缘政治上的矛盾,也没有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争议问题,经济上也相互有需求。”梅兆荣对本报记者表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很需要和国际上发达国家合作。虽然中欧在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上存在差异,但和安全威胁相比,把我们当作对手和当作敌人是不一样的。同时,“欧洲也有需求,需要中国这个市场,很关心中国采取的举措。”
合作模式
创新是此次欧洲之行关键词
中欧之间,不仅是做生意,还要创新合作模式,使得彼此真正成为经济上、政治上名副其实的战略伙伴,这是中国领导人深耕欧洲的另一层战略考虑。
创新是此次李克强欧洲之行的关键词。
“中德之间在提创新,中俄之间也在提。”杨成说,中德之间是对等的,不仅是贸易往来,还可以联合研究、联合生产、联合推广,实现从实验室到生产线到销售网络一连串的合作模式。中俄之间则是互补的,俄罗斯在某些领域比如航空航天等有自己的优势,但是缺乏资金,实验室理论原创能力强,但是产业化能力较弱,而中国在市场等方面比较强,双方可以互补。
创新不仅体现在中德、中俄双边关系中,还体现在欧亚合作模式上。在中德《合作行动纲要》中,双方两度提到了“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中国外交的核心倡议。杨成说,德方不仅表示欢迎,还提出了实现商品无障碍运输的欧亚陆路贸易走廊的具体设想。
而“一带一路”倡议也离不开俄罗斯的配合。
“欧亚大陆上,要实现从西欧到中亚到东北商品的无障碍运输,如果没有俄罗斯物流网络的实现,是不大可能实现的。”杨成说。
杨成说,李克强总理此次的欧洲之行还有一个突破性安排,即首次在访问日程上将德国这样的中西欧国家和俄罗斯统合起来。
“考虑到领导人的时间,这有一定的巧合。”杨成说到,但这种安排,也似乎折射出中国外交对大欧亚地区的一种整体性战略考虑。“说明我们在对外关系的格局上,严格意义上不再把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做一个区隔,在从中西欧到欧亚、中亚的大区间内,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新京报记者 高美 韩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