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跑,让江西更美丽

18.09.2016  15:07

  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首批选择生态基础较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江西省、福建省和贵州省作为试验区。在向生态文明新时代迈进的征程中,试验区的任务艰巨而光荣。

  “当美丽中国的领跑者!”站在新的起点上,4600万江西人民满怀豪情接过了时代赋予的光荣任务,咬定“以绿色发展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这一目标,埋头苦干,奋力前行。

   接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接力棒

  绿色是江西的原色,“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绿色是江西的主色,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千山竞绿;从赣江到鄱阳湖,万水皆清。不忘初心,江西始终倡导和实践绿色发展理念,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江西路径。

  今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强调,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一定要保护好,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江西始终保持着“走钢丝”的忧患意识:江西正处在生态建设的提升期,如果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采取更为有力有效的措施,我们引以为豪的生态优势和绿色品牌,就可能最终丧失。

  9月,省委书记鹿心社在《求是》杂志发表署名文章《以绿色发展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加快实施生态工程,巩固绿色发展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提升绿色发展水平。积极创建生态家园,共享绿色发展成果。着力创新生态机制,增强绿色发展动力。培育弘扬生态文化,凝聚绿色发展共识。

  7月,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刘奇主持召开省政府经济形势分析会时强调,要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巩固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绿色发展的接力赛,江西一直没有停步。从1983年开始的“山江湖工程”,江西30多年接续努力、奋斗不止;从打造生态文明的“江西样板”,到打造美丽中国的“江西样板”,江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鼓更急、步子更快。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贵在先行,重在示范。

  江西采取点线面结合的方式,由点带面、由线串点,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力争用3年时间,全省一半以上县(市、区)跻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县(市、区)行列。

  2015年8月19日,《昌铜高速生态经济带总体规划》获省政府正式批复,这是江西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首个专项规划,也是我省规划首个以高速公路命名的生态经济带。

  去年底,在全省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现场推进会上,另一条重磅新闻为江西生态文明建设“加分”——实行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制,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分别担任省级“总河长”、副“总河长”,另外7名省领导分别担任赣江、信江、抚河、鄱阳湖、饶河、长江江西段、修河省级“河长”。其体系之完备、覆盖面之广、工作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实打实的措施,带来的是全省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全省11个设区市城区空气质量(AQI)优良率达90.1%、地表水Ⅰ~Ⅲ类水质断面达标率达81%,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1%,居全国第2位;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3.5%左右,主要污染物减排提前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

   从“靠天赏饭”到“百姓富、生态美

  初秋的清晨,武宁的山林中已透着寒气。

  吃过早饭,梅香福开始了一天的巡山。51岁的梅香福是九一四林场长坪沟护林点护林员,1986年起就与山林为伴。起初那些年他既护林,也和工人们一起按规定指标伐木,用以解决生计。现在的他,早已放下伐木工具,每天专职巡山护林,查看有无火情、虫害等。

  长水村曾是全国林改第一村。“原来是砍树换钱,如今是看树赚钱。游客吃完饭,带点竹笋、香菇、蜂蜜走,生意旺得很。”不少村民表示,加入生态养生旅游行业后,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长水村的“生态饭”吃得有滋有味,靠的就是生态文明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

  在“中国最美乡村”婺源县,森林覆盖率居全省第三,超过82%。在江西巨龙精工工具有限公司,企业负责人洪岗说:“从2009年开始,县里禁伐天然阔叶林,我们就转变了生产观念,企业所加工的木材如今一半靠进口,一半改成其他材料代替。”像巨龙精工这样以阔叶林木为原料而积极转型的公司,在婺源有70余家。

  “对原有木材加工企业进行关、停、并、转,不仅如此,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县里也对破坏生态的企业一律说‘不’。”县林业局局长余荣泉说:“保护好婺源的绿水青山,就是给经济可持续发展留下最宝贵的财富。

  据统计,婺源2009年活立木蓄积量1468万立方米,2013年增长到164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81.5%提高到82.64%。通过实施天然阔叶林禁伐工程,全县162万亩天然阔叶林森林生物年增长量60.01万吨,年释放氧气70.41万吨,涵养水源量10.75亿吨。

  在省会南昌,位于南昌高新区的艾溪湖是一块名副其实的风水宝地。众多投资者看好这里,纷纷伸来橄榄枝,项目动辄投资数亿元、上十亿元。若建设开发,至少可获50亿元以上土地收益及数百亿元、上千亿元生产总值。然而,2600亩的艾溪湖完整保留了,周边3000亩的可开发用地,开发成了政府贴钱的湿地公园和文化娱乐、休闲场所,不时可见白鹤、天鹅、大雁在这里嬉戏……

  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不仅仅是一块金字招牌,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肩负着这份责任,江西生态文明建设全方位、立体化推进: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部署加快60个工业重点产业集群发展,着重扶持新型光电、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发展,积极发展汽车、大飞机制造等先进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支持南昌、赣州建设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全面推进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城市建设。在南昌,“光谷”“绿谷”“慧谷”对接未来、融入城市生活……

   制度发力为青山绿水保驾护航

  水是江西最具优势的资源,江西用制度建设把水生态保护摆在突出战略位置。

  “保护者受益,受益者补偿”,我省在全国率先实行全境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覆盖全部100个县(市、区),首期筹集补偿资金20.91亿元,成为欠发达地区生态补偿资金筹集力度最大的省份。省发改委主任吴晓军介绍,江西在资金分配上向五大河流源头、鄱阳湖滨湖地区及东江源头保护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倾斜。对水质改善好、森林生态保护有成效、节约用水多的地区加大补偿力度;对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或生态破坏事件的地区,则扣除当年三成到一半补偿金。

  从2013年开始,我省对所有县(市、区)实行科学发展分类考核,建立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价体系,逐步提高生态考核权重。今年,我省再度完善这一综合考核评价方案,提高生态文明类考核指标的权重。

  在今年全省两会上,“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情况和生态环境状况”报告成为继传统的“一府两院”报告后新增的重要报告内容,接受人大代表的审议、监督。这在全国属于首创。

  省人民法院将环境资源审判工作作为今年十项重点工作之一重点推进。

  “这是我省首例大气污染责任纠纷案,省高院二审判决改判被告赔偿原告136万余元,是一审判决赔偿额的8倍多。”在介绍环境资源审判情况时,省高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助理审判员、法学博士陈幸欢这番话引起了媒体关注。这起案件,是被称作为江西首例大气污染责任纠纷案,今年5月省高院对该案件作出二审判决,改判由被告江西鹰鹏化工有限公司赔偿原告江西星光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因废气污染导致的苗木损失136万多元。

  这是江西法院加大环境资源司法保护力度的一个缩影。近三年来,全省法院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在环境资源审判体制机制建设、机构队伍配备、理论调研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2015年9月,经省编办批准,省高院挂牌成立了环境资源审判庭。

  2015年11月,九江中院环境资源审判庭暨西海巡回法庭正式挂牌成立,这是我省中级人民法院建立的首个环境资源审判庭。截至2016年8月,江西共有25个法院成立了环境资源审判庭或合议庭。

  近年来,全省各级法院积极探索,说“地方话”、唱“地方戏”,以契合当地生态环境实际的“小专项”行动,带动全省环境资源审判工作的大提升。据介绍,我省已经成立环境资源审判专门机构的法院正在积极探索实行专业化审判。

  如今的赣鄱大地,处处山清水秀,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生态画卷。这画卷,勾勒出我省未来生态文明建设和体制改革的清晰路径,更展示着全省人民群众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