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遭涂鸦廊心画40年未修缮 称未达修缮指标
近日有媒体报道,颐和园内的圆朗斋和瞰碧台上,有七幅廊心画遭到游客涂鸦,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昨日北京青年报记者实地探访发现,这两座建筑位于万寿山的山脊上,而且从涂鸦标注的日期看,这七幅廊心画上涂鸦刻字最早出现在1977年,直到2009年,仍有人留下破坏痕迹。那么,在这一举世瞩目的皇家园林里,遭涂鸦的廊心画艺术价值到底如何?在这期间,廊心画又为何没有进行修缮?15日颐和园方面对此一一回应。
探访
廊心画最早刻痕涂鸦
出现在1977年
遭到涂鸦的七幅廊心画,是颐和园内圆朗斋和瞰碧台前后门两侧砖墙上的地仗,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古建。昨天下午,北青报记者来到圆朗斋和瞰碧台,这里位于万寿山的山脊上,位置比较偏,经过此处的游客非常稀少。
七幅廊心画内容以人物、山水、花鸟为主,均遭到不同程度的人为刻画,大多是外地游客用黑色字迹笔在廊心画的表面写字,如“四川渠县某某一家到此一游”,也有人用这种方式表白示爱。不仅如此,还有游客直接用尖锐物品在廊心画表面刻字,将画作表面的颜料划掉,留下一道道划痕组成的文字。
因为圆朗斋和瞰碧台的平时游人并不多,所以七幅廊心画近日才被曝光遭到涂鸦。根据落款日期,北青报记者发现刻画痕迹大多是2009年以前留下的,而最早的涂鸦痕迹则是1977年6月写下的字迹。
调查
七幅廊心画属于普通彩画
这七幅遭到涂鸦的廊心画艺术价值到底如何?颐和园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颐和园的建筑彩画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一种装饰艺术,它是古建的一部分,上面承载着不同历史时代的烙印和特征。颐和园内的建筑彩画根据建筑等级规制的高低,彩画的精美程度也是不同的。
据介绍,由于圆朗斋这组建筑不是在颐和园中心区域,规制较低,它的廊心画的绘制水平、艺术价值与主游览区主要建筑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在颐和园算是较普通的彩画,艺术价值不高。因此,修复这七幅廊心画还是比较容易的,可以恢复旧貌。但对于高级别彩画,能复制的技师已很少了,彩画技艺需要更多的人来继承和发展。
据了解,这七幅廊心画最近一次修缮是上世纪70年代初期,当时的彩画匠师基本都能按照建筑彩画原状进行施工,但是由于彩画工艺传授采用的是言传身教的方法,所绘制的内容题材是靠工匠们常年积累的经验作画,随意性较大,所以水平也是不同的,但基本保持了颐和园彩画的总体风格。
有关负责人同时说明,虽说目前廊心画恢复旧貌在技术上可行,但是毕竟时下的传统画料颜色和当年的画料存在一定差异,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绝对恢复“原材料、原工艺、原做法”是不大可能的。
未达到彩画修缮指标不宜进行大动
在这七幅廊心画上涂鸦刻字的现象最早出现在1977年,直到2009年,仍有人在破坏文物。在这期间,廊心画为何没有进行修缮?
颐和园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颐和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是颐和园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有机整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颐和园的人文价值与历史印记的载体。颐和园的展示方式是全方位的,采用了原真陈列的方式,即最小干预的做法。因颐和园年接待游客已突破1500万人次,游客大量密集的区域,在不破坏文物本体的情况下,不得已才增设保护措施,采用一些适度的物理隔离的方式,避免因游客密集而伤及脆弱的建筑构件。如德和园、排云殿等景区的楹联。而古建筑的彩画起到美化与建筑木料的防水作用,有“十年一小修,五十年一大修”的固定修缮周期,没达到彩画修缮指标不宜进行大动。
这七幅廊心画至今已有40余年,虽然这期间曾遭游客的刻画,但是没有出现起鼓、酥碱等修缮指标,且整体风貌保持较好。颐和园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不能简单地因为存在刻画就铲除重绘,这样有悖于“最大限度保留、最小干预”文物保护原则。
这次游客关注的不文明刻画事件,大都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刻画的。几年来,游客的文明程度越来越高,特别是2008年之后,游客的文明素质有了质的提高。
为了防止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今后颐和园将增派工作人员,加强巡视与劝阻。不遵守公园管理的游客,还可按照现行的《北京市公园条例》,在建筑物、构筑物上涂写、刻画等行为,可处以5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造成损失的,会依法承担赔偿责任。颐和园公园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除了加强执法,还会加强文明游园的宣传工作。
内存
清式彩画分三种形式
清式彩画分为“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等级依次降低。
和玺彩画:清殿式彩画中等级最高的一种,主要用于宫殿,坛庙,陵寝的主殿、堂、门,是在旋子彩画基础上演化而来,继承彩画“三段式” 构图。颐和园的仁寿殿等古代皇帝办公区域使用的是这种彩画手法。
旋子彩画:清殿式彩画中等级次于和玺的一种彩画,应用广泛。多用于宫殿、坛庙、陵寝的次要建筑和寺庙等族群中的主次建筑。颐和园的耕织图等景区有所应用。
苏式彩画:清殿式彩画中用于住宅、园林中的一种彩画。源于江南苏州一带,传至北方,进入宫殿成为官式彩画的一个重要品种。颐和园长廊、谐趣园等景区可以见到。(记者 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