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条穿越赣江地铁开通 城市人性化关怀依然在路上
新华社南昌12月27日专电题:首条穿越赣江地铁开通 城市人性化关怀依然在路上
新华社记者余贤红
12月26日,南昌。老人头发花白,牙齿稀松,一手拄着拐杖,一手被志愿者搀着,边走边乐呵呵地问道:“这里能过江吗?”声音抬得很高,带着浓浓的南昌口音。
老人名叫周春根,1936年出生,当天正拿着体验券前来乘坐地铁,打算前往江对岸的滕王阁。对老人而言,赣江再熟悉不过,但从江底坐地铁去对岸却是头一遭。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私家车的增多,南昌市区的交通拥堵日益严重。上班途中遇到这样的情形并不奇怪:公交车刚走几站司机就吆喝“前面要堵半个小时,想下车的我现在开门”。交通拥堵的时候,从红谷滩新区坐公交车到老城区,平时二十分钟的路程要走一个多小时。
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张苹表示,轨道交通能够满足大运量出行的要求,“对于二线城市而言,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公交为主体是较好的选择”。
据了解,建设轨道交通成为当前不少城市缓解交通拥堵的重要手段。仅就中部地区而言,除江西外,湖北、河南、湖南均已开通地铁,安徽、山西地铁也在建设过程中。
对500多万南昌人而言,这一刻的到来让人心情振奋。“去过北京,去过上海,也去过广州,地铁并不陌生。”今年66岁的魏牛庚家住南昌市青山湖区湖坊镇,他说,“但这是自家的地铁,不一样!”
12月26日上午,南昌地铁1号线正式对外售票。在八一广场站,记者看到,南昌地铁吉祥物“鹭鹭”在进站口欢迎乘客,每个验票闸机旁和上下车处都有志愿者引导。不少人是全家一起来尝鲜,自动售票机前不一会儿就排成了长队。干净明亮的地铁站厅内,人们或驻足欣赏,或拍照留念。
也有不少商家敏锐地选择此时进行商业推广。在秋水广场站,首列地铁刚到,只见十个身着黑衣头戴墨镜的模特,手提印有商标的拉杆箱,酷帅地站成两排,立刻抓住了人们的眼球。在进站口,还有商家别出新意地为人们送上“福”字,这是对市民的祝福,也是对南昌美好明天的祝福。
比市民更兴奋的是媒体,从地铁试运行到开通前的发布会,再到售出首张地铁票,到处活跃着媒体人的身影。为了能从更好的角度拍摄到具有纪念意义的首张地铁票,售票机被记者团团围住。
激动之余,我们也看到还有些问题值得关注。地铁开通当天,部分乘客反映有些地铁站附近公交不多,以后可能会聚集很多“拐的”。
开通地铁对民众而言不仅仅意味着多了一种全新的出行方式,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人们对更高城市环境质量、更好生活质量的追求。城市的精细化治理、人性化关怀依然在路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