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社会工作者成功拯救边缘青年 内地频“取经”

25.07.2014  10:55

 

          酷暑炎夏,昼长夜短,警察很忙。因为暑期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高发期,警察除了打击犯罪,还要防患于未然。日前,香港警方出动200警员,展开“拯救者计划”,大阵仗搜查80多处娱乐场所和酒吧等高危地带,识别出“边缘青年”,将他们带回警署,或联系家长领回,或交给相关机构跟进。

  何为香港语境里的边缘青年?并没有一个官方的统一定义。形象地说,就是将失足未失足、将堕落未堕落,在犯罪的悬崖边游走的年轻人。他们可能是学生,也可能已工作,但在外在形象、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上都与“主流青年”有很大不同。主流青年或身着职业装拎着公文包行色匆匆地走在中环的过街天桥上,或戴着深度近视镜、穿着白衬衫在图书馆里苦读,边缘青年则大多染着一头黄发、纹身夸张、扎着耳洞、叼着香烟、拎着酒瓶,流连在深夜的街头或酒吧、卡拉OK等娱乐场所,一不小心就卷入涉黑或涉毒犯罪。

  拿什么拯救你,边缘青年?当然不能只靠警方。一来警力有限,二来“拯救”是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还得靠社会的力量。在香港,有许多民间团体和社会工作者“专注边缘青年”几十年,成绩斐然。以成立于1992年的香港协青社为例,他们首创的通宵外展服务十分有效。每晚10时至翌日早上6时,协青社的工作人员就分成二至三个小队,驾车“扫街”,搜寻边缘青年,将他们带离“高危地带”,护送回家。实在不愿走的,工作人员就递上印有24小时热线电话的名片,嘱其遇到危机时拨打电话,会有人前来提供“紧急介入服务”。无家可归或暂时不想回家的,协青社还提供短期住宿。

  最近三年,协青社从深夜街头“抢回”边缘青年并完成评估的成功个案超过13100个;经过学业和工作辅导、日常生活技能训练,重返社会的成功个案超过7000个。为了让年轻人旺盛的荷尔蒙有安全且正当的去处,协青社还设立了24小时营业的青少年康乐及活动中心——蒲吧,设有篮球场、涂鸦墙、网吧、卡拉OK房、滑板场地等康乐设施,拥有1万多个会员。

  在香港,像协青社这样的机构和团体还有很多。从某种意义上说,香港的边缘青年是幸福的,因为香港的社会服务体系起步早、发展成熟,社会工作者和义工专业、敬业、有爱心。为了拉近距离、利于交流,有的社工甚至特意染了一头黄发,在外包装与边缘青年靠拢。从某种意义上说,内地的边缘青年也是幸福的, 因为我们的相关机构可以搞“拿来主义”,直接借鉴香港的先进经验、少走弯路。近年来,内地相关机构确实频频去香港“取经”,希望我们的社会工作者乃至全社会,“取经”时不要忽略了爱心和责任心这两味“真经”。(楠 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