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剧《骆驼祥子》首演 歌剧唱出中国味道
“瞧这车……三年的梦想,三年的渴望。三年的积攒,三年的奔忙,就为了来这么一辆。”近日,随着男高音歌唱家韩蓬第一首高亢的咏叹调,国家大剧院最新原创歌剧《骆驼祥子》首演。这部歌剧酝酿创作3年,别具匠心地在宏大壮阔的交响音乐中加入三弦、唢呐、京韵大鼓,用巧妙的布景技术立体展现白塔、天坛、故宫角楼等北京名景。
几乎与此同时,在中国的另一端,广州大剧院耗资1350万元制作,堪称历年最贵的歌剧《卡门》连续上演三天,一下子“火”了。“往年上座率有七八成就很不错了,这次居然接近九成。”广州大剧院的工作人员对票房成绩感到意外。
演出后,国家大剧院、广州大剧院先后举办论坛、研讨会,众多专家、学者及歌剧爱好者齐聚一堂,讨论歌剧在中国如何更有吸引力。
在世界文化艺术舞台上,歌剧已经活跃了400多年,被称为“音乐艺术皇冠上的明珠”。但中国的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与歌剧离得挺远,很多人仅是听说过《茶花女》《图兰朵》《弄臣》等经典作品。为了普及歌剧艺术,成立4年以来,广州大剧院坚持每年制作一至两部国际水平的歌剧。从2011年的《托斯卡》开始,《卡门》已是其制作的第六部年度歌剧。
然而,即使像《卡门》这样叫好又叫座的作品,往往也是“赔本赚吆喝”。广州大剧院方面透露,该剧成本达到1350万元,而票房总收入为400多万元,还不足成本一半。去年的复排版《图兰朵》,成本500万元,票房收入400多万元,算是剧院历年歌剧中亏钱最少的一部。
如何打破“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在“国家大剧院2014世界歌剧院发展论坛”上,专家建议,在歌剧创作的时候就需要考虑观众的接受习惯和知识背景。让歌剧唱出“中国声音”,可以拉近歌剧与中国观众之间的距离,让他们更好地认识和亲近这门“贵族艺术”。国家大剧院开幕6年来,不仅大量制作西洋经典歌剧,还倾力打造了6部中国原创歌剧:《西施》《赵氏孤儿》《山村女教师》《运河谣》《洪湖赤卫队》及这部在老舍诞辰115周年之际重磅问世的《骆驼祥子》。
在《卡门》研讨会上,香港康文署场地伙伴计划委员会主席郑新文也认为,引进经典并不意味着完全照搬。他介绍,广州大剧院的模式是找一个已有的国外歌剧院的经典制作,请国外导演、音乐总监作为总组织,由其召集主创团队,再整合国内的乐团、舞蹈团、合唱团等优质资源,然后重新排练,由此在这一西方艺术中加入“中国味道”。广州大剧院运营方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文化顾问刘雪枫将之称为“介于照搬和原创两种模式的平衡”,他表示,广州大剧院会沿着这条经验继续做下去。
这种“本土化”在国外已有先例。在美国洛杉矶歌剧院院长克里斯托福·杰拉尔德·凯尔奇眼里,尝试让歌剧用创新的方式讲故事未尝不可。他介绍,洛杉矶歌剧院将歌剧改编成美国歌舞剧形式演出、借鉴百老汇的舞台设计、把电影搬上歌剧舞台,还积极运用多媒体互动投影技术让演员和投影共同表演,让歌剧的视觉呈现大胆前卫。虽然很多评论家和老观众,甚至是老演员都对这种现代化的呈现方式表示抵触,但年轻人对如此“炫酷”的歌剧表示欢迎。种种创新让洛杉矶歌剧院打造出自己的歌剧风格,让歌剧更“接地气”、更受欢迎。
推广:尝试数字化传播、联合制作降低成本,有利于打开市场
与歌剧创作同样重要的是推广歌剧、培育歌剧市场。
观众越来越年轻,他们习惯了使用电脑和手机。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数字化发展部总监克里斯多夫·魏道尔认为,歌剧数字化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他介绍,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每个演出季大概有300场演出,每年接待上百万欧洲观众。但看似繁荣的市场由于受到场次限制无法实现更大的突破。为此,他们开始了一项新的举措——高清直播项目。观众付费后可以通过电视、电脑、手机观看歌剧,直播与剧院现场演出时间同步,数字化为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吸引了更多的观众。
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介绍,国家大剧院为了培养观众,将歌剧艺术的普及推广做成了常态。公益讲座、专题展览、大师见面会、爱好者沙龙等多项活动接连不断;每年的歌剧节期间更有近百场“歌剧走出剧院”活动走进学校、公司、社区;同时,国家大剧院还与全市大中小学实现“大手拉小手”,建立近200所“歌剧基地校”,并在30所试点学校中推广特色的歌剧艺术选修课,把高雅艺术“植入”孩子们的课程设计;今年大剧院在歌剧数字传播领域也再一次成为勇于“吃螃蟹”的挑战者,推出《图兰朵》《假面舞会》《纳布科》等一系列高清歌剧电影,为歌剧艺术的现代化推广开辟了一条新的通途。
如何降低成本、扩大票房和收益,是广州大剧院开拓市场的抓手。英国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导演邓肯·麦克法兰建议,在控制成本方面,合作制作就是一个比较常用的制作歌剧的方式。澳门交响乐团经理汪加透露,目前澳门交响乐团已与广州大剧院达成初步合作意向,有望明年一起合作澳门国际音乐节,同一部歌剧可以同时在澳门、广州、珠海3地上演。
邓肯·麦克法兰介绍,这几年,英国的歌剧并不只是在传统的、很豪华的大剧院里面进行,也在废弃的工厂、仓库、旧车站里演出,这些场所令更多社会群体接触到歌剧。场所的改变,尤其减少了年轻人与歌剧的距离感。这些年轻人在非传统的场所看完歌剧后,他们会想到传统的歌剧院再去看看正宗的歌剧是怎么样的,这就扩大了市场。
官方微信 | 人民微博 | 官方微博 |